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监测部主要从事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和固体废物等样品的生态环境监测分析工作。在入职职业规划座谈会上,我了解到这个单位曾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一系列荣誉背后的故事,自豪感油然而生,庆幸自己能加入这样一个集体,在这里实现人生梦想。
在参加工作最初的几年里,我每天面对的就是分析环境样品和冰冷的仪器设备,经常跑到少有人烟的地方啃着压缩饼干采集环境样品;出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不分白天和黑夜,电话一响在半小时之内就得赶到单位……自己也曾犯过嘀咕,“说白了,每天的成果就是10个阿拉伯数字的排列组合,枯燥度高,到底值不值得这么干下去?”
随后的几年,当我慢慢将监测分析得到的数字结果与水质安全、环境空气质量安全、土壤安全等联系起来的时候,当我参与到玛多县7.4级地震、门源县6.9级地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8·18”山洪灾害、木里矿区非法采矿事件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工作的时候,当我能为科学应对突发环境灾害事故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数据后,这一串串组合排列的数字,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生命力。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虽然环境监测分析人员没有站在台前,但却为保卫全省人民的饮用水安全,通宵达旦地采集样品、分析样品、及时上报数据。“饮用水安全”是对我们辛勤工作的最大奖励。我和同事们摒弃杂念,队伍愈加稳定、壮大。
一路走来的坚持,我庆幸自己有一颗不变的初心。现在我积极申请担任“环保设施开放讲解员”,利用每月一次的公众开放日和每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采用图片视频、仪器设备讲解、发放宣传册、引导参观实验室和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方式,对在校中小学生、公安干警、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社会公众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投身生态环保实践。
未来,我将把科技兴站作为立身之本、把监测数字化作为创新方向、把新领域作为监测突破点,扎实推进监测事业各项工作,为谱写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新篇章不懈努力。
(作者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干事,本报记者贾丰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