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濒临长江,自古以来冶铁业就十分发达,故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这为芜湖铁画的诞生提供了基础。经过35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铁画已成为芜湖的一张名片。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芜湖市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冶炼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古铜矿冶炼遗址之一。从西周到南宋,炼铜的熊熊火光延续两千余年,所产“丹阳铜”享誉九州。唐代诗人李白游至南陵,夜晚看见众多汉子冶铜炼铁的壮观场面,留下诗作《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另外,芜湖还有铁石墩、打铜巷、铁山等特色鲜明的地名。
芜湖人自古就和“铁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锻制铁画也就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据考证,芜湖铁画是由明末清初的铁工汤鹏和画家萧云从共同创造。汤鹏现有《梅兰竹菊》《溪山烟霭》等铁画作品存世,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铁字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创作于1687年,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汤鹏作品。萧云从晚年结识汤鹏,成忘年交,常赐画稿并指导汤鹏以铁作画。约百年后,清代官员黄钺回乡省亲,发现祖屋中的汤鹏铁画,将其带入朝廷,受到乾隆皇帝喜爱,铁画逐渐成名,众铁工竞相仿制,盛极一时。
1881年,铁工沈国华开了一间“沈义兴自制铁铺”,之后,沈国华将技术传授给了儿子沈德金。芜湖铁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金霞的父亲储炎庆,就是在“沈义兴自制铁铺”帮工期间,第一次看到“梅兰竹菊”四件套铁画,从此爱上铁画,通过“偷师学艺”,掌握了这门绝技。
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铁画迎来了春天。1956年,芜湖工艺美术厂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派出两位优秀画家入驻该厂,与大家共同研究了两年多。储炎庆和弟子开始了芜湖铁画锻制技术的发掘与创新,他们的代表作品《松鹰图》《花蝶》等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们的铁画作品《迎客松》落地大座屏,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作,制成后饱受赞誉,被放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宾接待厅的显眼位置。
改革开放后,芜湖铁画蓬勃发展,从业者达上百人,众多艺术家光临并赐画稿,诞生了许多经典作品。比如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制作的上万件瓷盘铁画《熊猫盼盼》,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制作的铁画《霞蔚千秋》等。
今天的芜湖铁画,在传统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新发展出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等,形成了多个系列品种。很多铁画已经从墙上“走下来”,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艺术品及伴手礼。
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以炉为砚,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芜湖铁画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立于中国艺苑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