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2日   第 10 版)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蒋兆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 张永生

  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万 波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郑 衡

  京东集团副总裁 曾 晨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轶鹏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蒋兆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为今后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推动落实“十四五”碳强度目标任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

  三是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加快推进新履约周期相关工作。

  四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组织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五是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

  六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绿色发展助力产业“换道超车”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  张永生

  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也不断提升。

  2012—2021年的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有2/3来自清洁能源;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同期,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

  特别是,绿色发展为我国相关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换道超车”历史机遇,一些行业在近年来迎来高速发展。比如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90%以上的硅片、75%的电池片、70%以上的组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国,产量占全球一半。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中国一方面需要依托新能源和绿色经济来做大经济增量,另一方面也要对现有的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

  正是由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成本大幅下降,让全球看到了实现碳中和的现实可行性,促成了约140个国家以不同方式加入碳中和行列。未来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也必须依赖中国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绿色转型。

  

  推动发展和生态“双赢”

  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万  波

  长期以来,茅台集团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管水清河、治固净土、造林增绿、生态补偿等方面付出努力,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冷却水循环利用、清洁能源使用、酿造废弃物资源化、动力系统效能提升等项目,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茅台集团以打造白酒行业生态环保标杆企业为目标,提出了完善科学“取水、用水、治水”机制、构建大气污染物防治体系、打造“三生”空间功能布局、开展微生态承载研究、维护微生态平衡等5项工程,以及节能降碳增效、绿色工艺改进及产品创新、绿色产业生态链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全员行动等5项行动,全力推进“生产”绿色循环,“生活”绿色低碳。

  茅台集团坚持“清洁化、多循环、低排放”生产模式,加强能源使用全链条管理,全面提升节能降碳水平。自2014年起,茅台集团累计出资4亿元,作为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资金,积极参与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同时,茅台集团通过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赤水河水源涵养,打造集种植、酿造、商贸、文旅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链条,成功创建2022年贵州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下一步,为推动发展和生态“双赢”,应继续加快建立更加广泛全面的合作平台、健全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降碳标准,在落实“双碳”战略的过程中,打破技术壁垒、行业壁垒、区域壁垒,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企业主动、示范带动的良好局面。

  

  努力打造绿色生态产业载体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郑  衡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是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变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下,汽车行业正加速驶向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科技赛道,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能源生态、智慧出行、绿色金融等各类绿色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加快推动汽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抢抓高质量发展先机的制胜关键。

  走“绿色之路”显担当。广汽集团充分考虑经营和“减碳”的平衡,发布相关计划,计划到2030年前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35%以上;2050年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切实履行车企责任与担当。

  全力加快转型升级。广汽集团计划到“十四五”末期,力争全集团整车产销达36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占比超25%;面向中长期规划,广汽集团力争在2030年,全集团整车销量超475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60%。

  构建绿色低碳“全景图”。广汽集团将构建绿色能源生态、建成广汽首座零碳工厂、推行车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试点和建设广汽碳普惠平台。持续发力产品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市场及后市场等五大重点任务,开展一系列减排减碳措施,打造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广汽”,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生态产业载体。

  

  将减碳目标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上

  京东集团副总裁  曾  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京东脚步不停。

  京东充分发挥新型实体企业的效能,扎实推进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2022年,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获得认证成为“零碳”物流园区。截至2022年底,京东已完成23座智能产业园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未来计划利用光伏发电为85%的京东智能产业园提供绿色能源。

  京东始终将节能降耗与提升供应链效率有效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京东“亚洲一号”通过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极大地提升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在运输环节上,一方面改变传统货物的运输模式,通过将部分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以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优化仓储网络规划和运输路径规划,减少在途车辆。

  京东大力发挥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优势,积极向商家和消费者传递绿色低碳理念,推动上下游共同向可持续消费迈进。通过推广具有绿色环保资质认证的商品,倡导用户使用可持续性材料制作、达到零废物填埋的商品,鼓励闲置商品二次流通实现物尽其用。

  “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是京东的使命,也是京东信守的初心和对未来的承诺。瞄准“到2030年,京东的碳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减少50%”的总体目标,京东正在从绿色运营、低碳供应链、可持续消费等领域逐步落实行动路线图,将减碳目标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上。

  

  把生产运营减碳落到实处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轶鹏

  伊利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道,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这里用4个数字展现我们在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第一个数字是“95%”。伊利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推广“种养一体化”,相关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2008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95%以上。在阿鲁科尔沁草原试点,伊利通过种植固碳能力强的紫花苜蓿、燕麦,累计改良了5.5万亩退化草原。目前“种养一体化”项目已经覆盖了272座合作牧场。

  第二个数字是“31”。截至2022年底,伊利有31家分子公司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伊利从2010年开始连续12年开展相关工作,稳步推进生产运营减碳落到实处。伊利取得了电碳市场双认证的“绿电交易凭证”,打造了5个“零碳工厂”。

  第三个数字是“246.62亿”。一年里,伊利使用的经认证的绿色包装材料超过246.62亿包。2022年,伊利在有机奶、奶粉、酸奶、冰淇淋等领域陆续推出了5款“零碳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获取、运输、生产、包装和废弃阶段,均完成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第四个数字是“5000”。过去一年,伊利引领17家供应商完成低碳转型,预计年度减少碳排放量超5000吨。2022年,伊利联合43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启动了行业“零碳联盟”,构筑起了乳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圈。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