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4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奔赴心中的热爱

任姗姗 孔繁洁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6日   第 20 版)

  两年前,在北京南城一个没有灯的废弃礼堂,小不点大视界院线总监田甜第一次见到“狮王”真容。国家级非遗项目白纸坊太狮代表性传承人杨敬伟打着手电筒,一一照亮被他码得整整齐齐的狮头。

  “小田,你帮我打着光,我给你舞一个!”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老杨已在微光扬尘里变身成了“狮王”。这给了主创们灵感。在舞台剧《狮王》里,老杨是讲述者,也是剧中人。以前,他“藏”在狮头后面跟观众交朋友,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白纸坊太狮的故事。这次,他“露出脸”,放松自然,因为讲的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的就是真情实感。

  一张高桌,几把椅子,老杨和白纸坊太狮大半辈子的感情,就在这小小舞台流转起来。一通鼓点,头如麦斗、眼如铜铃的太狮立了起来,甩头、眨眼,抖着威风,大小观众拍手叫好……

  “我认识‘小神仙’的时候,就是你们这个年纪。”65岁的杨敬伟在台上娓娓道来。《狮王》一开场,就让小观众们听得入迷。老杨嘴里的“小神仙”,指的就是白纸坊太狮。

  舞台剧《狮王》讲述杨敬伟真实的人生经历。故事里,从初遇白纸坊太狮,到后来辗转北京什刹海体校举重队、军营,再到和太狮一起见证国庆、香港回归、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时刻,剧中的“小小杨”逐渐成了如今的“老杨”。老杨个头不高,走路带风,讲起太狮滔滔不绝。作为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狮在春节等节日庆典频繁亮相。白纸坊太狮是北派舞狮的代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到老杨这一辈,已是第七代。老杨说他最乐意的事,就是让白纸坊太狮被更多人看见。怎么传承才能让这一非遗项目后继有人?这些年,老杨日思夜想、东奔西走。这次,老杨与《狮王》的年轻主创们一拍即合。

  早先,白纸坊太狮的狮身长约一丈二,狮头重七十多斤,狮脖子上的七个大铜铃,每个都有馒头那么大。现在狮头改轻了,七个铜铃依然在,代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正是白纸坊太狮技艺精彩、珍贵的部分。《狮王》编剧、导演郭琰紧紧抓住这一点,故事情节、人物表演、节奏把控,美术、灯光、音乐,都围着这七种情绪展开。用老杨的话说:“一切,从心里来!”在老杨看来,舞狮的最高境界是“人狮合一”:“你的阅历,遇到的人和事,都会表现在表演里。”

  每一次谢幕,台上三个年轻人卸下道具,露出脸上豆大的汗珠,小观众们都会情不自禁站起来鼓掌。老杨总会说:“这是我徒弟,作为太狮第八代传人,他吃多少苦,应当应分。”他重点介绍了两位年轻人:段振杰,90后,剧中饰演“小小杨”,家住石家庄,儿时习武,热爱跑酷。林帅,也是90后,剧中饰演“小杨”,本职工作是在主题乐园从事特技设计指导。两个人从零开始,利用周末时间跨城学舞狮,苦练三个月,拿下了基本动作。《狮王》的拟音师、动画设计师、灯光设计师、道具设计师等幕后团队人员,也都是80后、90后年轻人。

  “年轻人能吃这份苦,愿意加入我们,是心里有这份热爱。”同样的爱,让老杨和年轻人心灵共振,让280多岁的非遗在舞台上朝气蓬勃。

  《狮王》从杭州大剧院演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又将奔赴上海、苏州、西安和长沙。每场演出结束,老杨都“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像写日记一样,认真记录下点点滴滴的反馈。

  “即使披荆斩棘,也要奔赴心中的热爱。”北京一名小观众的妈妈这样说。

  “原来从小喜欢一件事,坚持下去,就会变得很厉害啊!”这是浙江杭州一名小观众的留言。

  老杨一字一顿,在他的朋友圈写下:“观众的肯定是对传承人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