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荒山披绿 林果飘香(美丽中国·山水工程③)

本报记者 杨颜菲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第 14 版)

  兴国县永丰镇凌源村宋坊崩岗群,通过削坡平整成反坡梯田,种植脐橙,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兴国县鼎龙乡湖溪村瑶下公路旁边大型崩岗,通过削坡后铺垫六棱块和草皮护坡,水土保持效果良好。

  核心阅读

  在部分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半土半石,易碎、没黏性且含沙量大,一冲就溃,常常形成崩岗,造成水土流失。得益于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推进,江西赣州兴国县实施了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让荒山披绿,农民增收。

  

  骤雨未歇,江西赣州兴国县水土保持局工程师赖如万急火火地换上雨靴,抄起几张满是标记的地形图,顺手拿起几支铅笔就出发了。此行的目的地是兴国县永丰镇凌源村的丰源农场——一个曾经1000亩地上就有264个崩岗的地方。

  “崩岗的显著特征就是山坡土体或者岩体在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出现分离、崩塌和堆积。赣州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区,这里的红壤半土半石,易碎、没黏性且含沙量大,一冲就溃。加上以往过度开荒等人为因素,在赣州,崩岗曾经很常见。”赖如万说,崩岗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水土流失。特别是集中连片的崩岗区,天上一下雨,田里就跑沙,山光、田瘦、生态差,一亩水稻也就两三百斤产量。

  兴国县是水土流失大县,也是崩岗侵蚀大县,曾有崩岗5061处。2017年以来,通过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兴国县共治理了2003处崩岗,32.3平方公里的土地重获新生,成为南方地区崩岗治理示范样板之一。

  生态修复,从山荒岭秃到山青水绿

  虎行山并不高,就是一座小山头,但确有几分卧虎的模样。远处的“虎背”上栽满了脐橙树;近处的“虎腹”内,田里油菜长得正旺,满山的梯田层层叠叠,透着雨后的油绿和清新;“虎脚”下是一方鱼塘。这里就是丰源农场。

  “虎行山这座小山头在我们地图上的标记是第十六号。看起来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是你仔细看——” 顺着赖如万指的方向可以发现,就在山的“虎尾”处,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景。

  和深深浅浅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里裸露着一大块刺眼的红土。红土顺着山坡滑下,形成一条和地面近乎垂直的深沟,触目惊心。靠近深沟边缘,土质明显更加松软,一不留神就会顺坡滑下。

  “这就是崩岗,不过是经过治理的已经‘死掉’的崩岗。”赖如万介绍,“崩岗经过治理后不再流失水土,不再继续崩塌,不再危害生态,我们就管它们叫做‘死掉’的崩岗,学名是稳定型崩岗。我们在虎行山上保留了两个崩岗‘标本’,就是让大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危害。”

  丰源农场从山荒岭秃到山青水绿的变化,得益于国家“山水工程”的实施。

  2017年,赣州被纳入国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了有效推进“山水工程”实施,赣州市级层面成立了专职机构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负责统筹推进试点工作。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崩岗水土流失问题,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游则游,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开发治理与生态修复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原则,累计治理崩岗4675座、水土流失面积4310平方公里。

  同年,兴国县被列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县,在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的统筹下启动实施了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其中,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项目总投资2.69亿元,中央奖补投资约1.13亿元,项目涉及兴国县25个乡镇。

  实施崩岗治理,保持水土扮绿荒山

  “只有崩岗稳住了,大山才能活。”赖如万说,“我和崩岗,眼看着斗了30多年了。”

  1989年,赖如万从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水土保持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兴国。当时,这里崩岗数量之多、水土流失问题之严重令他震惊。

  “治理崩岗需要系统考虑,需要经验,更需要科学。”赖如万回忆着,“当年老一辈水保工程师其实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治理崩岗的方法,但那时资金和人员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像丰源农场这里,以前钟小云也跟我们打听过。”

  钟小云就是丰源农场的负责人,他说:“2014年,我创办了田园合作社,那时还没开始种地,打算把土地集中流转来,再交给别人开发。”流转到凌源村附近时,钟小云向赖如万打听过崩岗治理的方法,了解到修整这片土地投入的成本需要上百万元,只得作罢。

  2017年,“山水工程”启动后,凌源村这片崩岗区因为面积大、距离村庄近、生态危害大而被纳入工程中,县里先后投资700多万元。

  凌源村的崩岗治理首先采用机械方法,把崩岗的坡面削成一节一节的台地,整体重塑地形,在昔日的崩岗区域建起了一层层梯级反坡水平梯田——即梯田表面越靠近山体,高度越低,像一个倒放的锅盖。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水土留在梯田内,而不会从外侧流下。

  赖如万介绍:“我们在山岗坡面修建挡墙,拦挡水冲下来的土,两边硬化后,泥沙都沉积到沉砂池里,排出来就是清水。”

  “这里的崩岗经过治理以后,我眼见着荒山变青山,真的很震撼,在赖工和村里人的建议下,我决定留下来自己办农场。”钟小云说。

  综合开发,借力“山水工程”实现致富增收

  “让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只是第一步。”赖如万说。

  通过开展崩岗综合治理,兴国县共有2000余处崩岗严重区域得到了有效生态恢复,像凌源村这样交通便利、靠近居民点的崩岗,通过采取“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穿靴”的方法,将崩岗整治成梯田,形成可开发利用土地,种植杨梅、脐橙等经果林,建设花果庄园。

  “崩岗治理后建设的果园和一般的果园还是有点区别,治理完后,我们每年都会来几趟,叮嘱一些注意事项。”赖如万指着脐橙树之间的杂草说,“比如这可不是一般的杂草,是我们精选的宽叶雀稗,根系非常发达,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所以只能割,不能拔,不能伤害它们的根系。沉砂池我们也会定期派人清理。”

  钟小云的丰源农场就这样发展起来了,536亩山林改造后的果园中栽种脐橙2.3万株;流转山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水田,种植水稻506亩;将原来崩岗形成的山塘改造成大型鱼塘……随着产业越做越大,钟小云办起了丰源农场和田园种养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定向收购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不仅可以得租金,还可以分红。”脱贫户钟远锋以12亩土地入股,每年分红收入就有5000多元,加上务工,收入比以前翻了番。

  钟小云说:“借力‘山水工程’,我们的种植业、养殖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为43户脱贫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依靠分红等方式直接受益农户126户,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据统计,自“山水工程”崩岗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兴国县共计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基地11处,发展脐橙、油茶产业1265亩,脐橙、油茶每年可以实现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

  

  图片均为周钦前摄(人民视觉)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