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范可新和队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首金。北京冬奥会后这一年,范可新忙碌而充实。回到家乡黑龙江七台河看望父母,到冰场指导小队员训练;尝试过飞盘,也爱上了骑行,享受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
在中国短道速滑女队,29岁的范可新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运动员。她17岁就入选国家队,截至目前一共获得133枚奖牌,其中有39枚金牌。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她和队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首金。
北京冬奥会后这一年,范可新忙碌而充实。回到家乡黑龙江七台河看望父母,到冰场指导小队员训练;尝试过飞盘,也爱上了骑行,享受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展望2026年米兰冬奥会,范可新说:“只要国家队需要我,短道速滑项目需要我,我就会站在冰场上。”
“随时都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后首个比赛日,首都体育馆。范可新和队友武大靖、任子威、曲春雨、张雨婷在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
回想夺金时的场景,范可新至今仍难掩激动。她知道,自己为站上最高领奖台付出了多少努力。回忆起2014年索契冬奥会,范可新记忆犹新:“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一切都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最终,她摘得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银牌,结束了首次冬奥之旅。
自从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之后,短道速滑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势项目之一。然而,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范可新没能获得奖牌。随后,她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低谷期。
“冬奥赛场上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选手,比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意志力。我从选择滑冰开始就在接受挑战和考验,随时都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在前辈和队友的帮助下,她重拾信心,继续追梦。随着年龄增长,范可新肩上也多了一份责任感。
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范可新全力以赴,每一天都在追求超越自我。“奋斗这么多年,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参加冬奥会,机会难得。站上赛场,就要无所畏惧。”范可新说。
3个奥运周期、20年短道速滑生涯,一次次走出伤病低谷,不断突破极限再出发,范可新终于在北京冬奥会上收获了金牌。
“短道速滑项目需要更多好苗子”
2023年春节前,范可新回到家乡七台河,回到了她“短道速滑梦开始的地方”。
七台河被誉为“中国短道速滑之乡”,培养了多名冬奥冠军。2003年,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出众的范可新在七台河开始进行短道速滑训练。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范可新的第一双冰刀鞋只有150元。
2010年,17岁的范可新入选国家短道速滑队,与同乡王濛、孙琳琳等成为队友。望着光荣榜上那些优秀选手,范可新更加坚定了要成为冬奥冠军的梦想。
仅仅5个月后,范可新便在当年的短道速滑世锦赛上夺得女子500米冠军。“就和做梦一样。听到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我感觉无比自豪。”从替补到主力队员,从在世界赛场崭露头角到夺得5枚世锦赛金牌,经过无数次奋力滑行,范可新逐渐走向成熟。
七台河体育中心室内冰场,很多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这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范可新每次回家,都来这里指导小队员训练、传授比赛经验。“短道速滑项目需要更多好苗子,希望以后有更多孩子接棒努力。”范可新说。
“希望能帮助年轻队员快速成长”
走下冬奥会领奖台,范可新迎来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夏天玩飞盘,她尝试用不同的弧度将飞盘传给队友;冬天去滑雪,摔了两次后,她琢磨出滑冰和滑雪的区别在于重心运用。即便是竞技专项外的运动,范可新也要求自己全情投入享受快乐。
范可新对骑行也很着迷,她享受骑行带来的畅快。从平缓的路面骑到山坡,阻力越来越大,直至来到坡顶。这也是她运动生涯的写照:一次次向困难发起冲击,一次次迎接新的挑战。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获得铜牌后,范可新俯身亲吻冰面,那一幕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是在表达我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范可新说。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范可新对此感受颇深。“我们小时候室内冰场不多,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了室内冰场,冰雪运动成为人们日常健身的选择。”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渐渐增强,希望能帮助年轻队员快速成长。”对范可新而言,北京冬奥会是新的起点,面对2026年米兰冬奥会,范可新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