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国际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全国两会——

观察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窗口(外国青年走读中国)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15日   第 17 版)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图为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错落有致的民居与河流、山川、道路构成美丽的乡村画卷。
  胡攀学摄(影像中国)

  中国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世界观察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窗口。4名外国青年围绕乡村振兴、城市规划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主题,与本报记者畅谈亲历故事,期待中国经济社会取得更大发展。

  

  通过拍摄视频增进跨文化交流的以色列青年——

  “看到更自信、更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

  本报记者  宋亦然

  “您是如何通过创业带动家乡乡村振兴事业的?”

  “我做竹编10多年了,竹编从一项个人爱好变成我一辈子的事业。通过非遗传承融合乡村振兴,我们公司已间接带动3000多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依靠这项技艺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未来,我的目标是通过将竹编产业化、品牌化,让竹编惠及更多群众。”

  不久前,一场特殊的对话在线上展开。对话的一方是来自以色列的视频博主拉兹·加洛尔(中文名高佑思,图②),另一方则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两位来自不同国家、从事不同职业的年轻人,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杨昌芹的交流让我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完善的扶持政策让更多中国青年,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青年更有勇气追梦,这让我很想再去贵州看看,也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高佑思说。

  15年前,年少的高佑思随家人来到中国。此后的日子里,他在这里读书,毕业后留在中国从事视频创作工作。从刚来时听不懂中文,到拍摄的视频作品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素材;从创业初期的籍籍无名,到成为活跃在哔哩哔哩、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的“网红”,高佑思不仅向大量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生动、接地气”的一面,也在这一过程中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发展毋庸置疑,与此同时,文化软实力也日益提升。我发现在中国学中文、说中文的‘老外’越来越多了,中国年轻人也在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拥抱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带领团队进行内容创作的过程中,高佑思不仅观察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显著提升,也注意到中国青年精气神的改变,“透过这些,我看到更自信、更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高佑思说,相信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跨文化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会更加立体饱满。

  让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这是高佑思和团队创业的初衷。从开始创作视频作品至今,高佑思曾在新疆体验机械化种植棉花的高效,也曾在贵州感受过发展电商给偏远山村带来的变化;曾拿着话筒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采访各国青年,也曾围上围裙体验过凌晨5点早餐铺的工作……

  采访最后,高佑思再次谈及加强跨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当前,人类面临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高佑思眼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当下时代的发展背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来实现,“我相信,如果人人都能贡献一份力量,人类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致力于报道中国的孟加拉国青年——

  “一个个议案提案是中国充分发扬民主的体现”

  本报记者  张矜若

  最近,孟加拉国青年穆罕默德·赛耶杜尔(中文名吴迪,图③)一直在关注今年中国全国两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对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怎样的目标任务,这些都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我的报道重点。”

  吴迪是江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生,喜欢写作,计划在未来做一名记者。在校期间,吴迪观察到,孟加拉国媒体上关于中国的报道并不多,“我想把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让孟加拉国民众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吴迪把自己的中国经历写成报道,多次向孟加拉国新闻网站BdNews24、DBC新闻卫星电视频道、《商务标准报》等媒体投稿,在该国各大媒体上发表了百余篇关于中国的报道。2020年,他曾在《商务标准报》上发表《看不见的病毒与我》一文,文中写道,“一直以来,中国以强大的斗志抗击新冠疫情。事实上,如果中国政府没有从一开始就积极应对疫情,全球的疫情防控将会受到影响。”

  求学5年多来,吴迪已去过中国22个省份。除了到现代化的大城市参观游览,他也喜欢去一些小城镇和乡村。“北京、上海这些中国城市已为外界熟知,可真正了解中国乡村的外国人却不多。想要写出好的报道故事,我就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走过不同的村庄,看到不同地方的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吴迪真切感受到中国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力度。

  在一次走访活动中,吴迪结识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邢青松。每年2月,邢青松都格外忙碌,他既要带领合作社社员不误养殖时令,保证蟹苗“春播”,又要搜集意见形成带着“泥土味”的议案。

  “您今年参会主要关注什么问题?”吴迪带着好奇发问。

  “针对目前蟹种出现退化的产业瓶颈问题,我建议在国家层面打造联合育种平台,联合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培育新品种、新品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邢青松蹲在蟹苗盆前回答道。

  “邢青松告诉我,他这几天一直在走访农户、养殖户,要把基层群众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上,再把国家的好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到基层。”吴迪感慨,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影响民生的中国全国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一个个议案提案是中国充分发扬民主的体现。”

  “作为孟加拉国在华青年,我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增进两国友谊添砖加瓦。我来中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已经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故乡。未来,我希望继续留在中国,把这里的动人故事讲给世界听。”吴迪说。

  

  深入中国乡村调研的喀麦隆青年——

  “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本报记者  时元皓

  “每年中国全国两会,来自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来到北京,聚焦中国社会热点,回应民生关切,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外籍人士感受、了解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的喀麦隆青年门杜(图④)说。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的“人民”二字让门杜印象深刻,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他在中国多次参与基层实践活动最为深切的体会。自2015年到北京大学留学开始,门杜利用各种校内外的实践机会,在中国参观调研了30多个乡村。“我相信深入乡村是了解真实中国的好方法。”门杜表示。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何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带着这个疑问,门杜去年来到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参观当地生态农场。当地通过“茭白+麻鸭”的茭鸭共育模式带动农业发展、改造废弃矿洞推动旅游业发展,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门杜感慨,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并重,很多资源都能被有效再利用。

  门杜注意到,在他曾走访的很多地方,绿色发展都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门杜回忆,在新疆和田地区,他看到当地大力发展种植食用菌这类“低耗水、高效益”的生态环保产业,既帮助当地农户增收,带动村民就业,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走访中国乡村的过程中,门杜经常听到村民用“知心人”评价当地的村干部,这让他对中国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敬佩不已。“村干部对每户家庭的情况都很了解,关心村民的生活过得好不好。”

  在一次实践活动中,门杜了解到欧阳华的故事。欧阳华是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的党总支书记,也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期间,他专门建立“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先后接访1500多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还在与村民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后,带领村民种植南天竹、发展高端民宿、引进“打铁花”表演等演艺项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白塔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2万元增加到5.5万多元。

  在门杜看来,白塔村的案例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样本。“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门杜感慨,作为中国社会进步推进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热爱中国文化的摩尔多瓦青年——

  “了解城市发展新战略”

  本报记者  崔  琦

  “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是我认识中国的窗口。在中国的不同地方,方言、菜系、生活方式和住宅设计都各有特色,这种文化多样性让我深深着迷。”摩尔多瓦青年达丽娅(图①)眼睛很亮,留着一头金色秀发,笑起来脸上有两个浅浅的酒窝。采访中,她热情地向记者展示春节期间拍摄的深圳南头古城的照片,“这座古城极具岭南特色,既有古朴的窗台楼阁,也有个性十足的网红小店。街区改造项目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为这里注入了许多创新活力。”

  2010年,达丽娅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平面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怀着对历史城市维护与保存、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兴趣,达丽娅来到位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继续深造。如今,她在深圳从事城市遗产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研究工作。

  “这些年,我真切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达丽娅说,在甘肃生活的4年时间里,她见证了脱贫攻坚政策引领下甘肃农村地区发生的变化,“很多乡村修建了硬化路,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儿童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乡村产业快速兴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作为城市发展的研究者,达丽娅对中国城市规划很感兴趣,对于中国在协调城市保护与发展方面的努力印象深刻。“中国城市规划注重构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求,在尊重历史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实现城市历史区域的保护与再生。”

  谈起目前工作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达丽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蓬勃涌动的创新活力和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她选择留在深圳工作的原因。在她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了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在创新技术、智能制造等方面发展潜力巨大,“这里不仅是吸引人才的磁石,更是鼓励外商投资的热土。”

  前往华为“牛角”园区、微信总部、明珠湾开发展览中心以及具有800年历史的东莞市塘尾村等地参观……在工作中,达丽娅经常有机会近距离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与设计。“绿色公园、科技研发中心及工业基础设施在大片开阔土地上建成,高速公路、桥梁和隧道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将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城市网络。在这片区域里,每座城市既保持了独立性,又彼此联系,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达丽娅与记者分享了她的观察所得,“这正是岭南文化务实进取、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特征的生动体现。”

  达丽娅认为,中国全国两会是了解中国发展的一扇窗口。“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研究员,我希望了解城市发展新战略,助力未来的研究工作。我相信,未来中国城市和乡村将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