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铁忠委员——
开展核能多用途利用
核能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委员建议,因地制宜开展高温气冷堆核能多用途利用,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核能供热、核能制氢、核能供汽等多种新服务。“一台高温气冷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火电机组,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42万吨,将其与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产业工艺耦合,将有效助力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王瑨整理)
黄茂兴代表——
持续传承弘扬“福文化”
福建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新时代新征程,福建要努力打造“福文化”品牌,创作一批富有地域性、原创性的文化精品,持续营造传承弘扬“福文化”浓厚氛围。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代表表示,要以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为载体,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要发挥“海丝”核心区、海外华侨等优势,深入实施“海丝”人文交流工程,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本报记者施钰整理)
李明远代表——
建设西北经济发展增长极
为在西北地区加速形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陕西省西安市市长李明远代表建议以西安、兰州、西宁、银川4个城市为依托,在西北地区协同联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补短板和能源结构调整,联合打造黄河旅游文化带,布局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光伏产业基地,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鼓励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和产业技术研发,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示范。
(本报记者龚仕建整理)
王华代表——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代表建议,持续为人才营造激发创新潜力的环境,吸引高水平科学家与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中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土壤;推动科研方式由“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科技创新的需求。
(本报记者张帆、李茂颖整理)
何小鹏代表——
推动汽车智能技术变革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鹏代表建议,应继续坚持全栈式的自主研发路线,以高饱和的研发投入,推动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变革。同时,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更好的产品品质、制造品质、服务品质和智能体验,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富有科技感、差异化的产品,打造广东智能制造的品牌口碑。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深耕科技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本报记者黄福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