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3月0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微众银行 紧抓高质量发展主线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09日   第 20 版)

  作为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以科技为核心发展引擎,以特色化、差异化金融服务践行“让金融普惠大众”,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成立8年来,微众银行一直将科技作为驱动业务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凭借领先的数字科技能力,微众银行探索出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

  在成立之初,微众银行就构建了采用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有效支持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基于此,微众银行将单账户IT运维成本降低至2元,以科技创新的手段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该系统上线以来,实现了24小时×365天无间断运转,目前已服务超过3.5亿的客户,实现单日交易峰值超过8亿笔、产品可用率达到99.99975%的系统处理能力。

  在发挥科技能力应用实践方面,以区块链为例,微众银行自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2017年实现区块链技术自主安全可控,并于2022、2023年连续入选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榜单。近年来,微众银行采用提供开源技术支持、参与联合建设等方式,与众多合作伙伴落地超300个标杆应用,并支持多个国家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覆盖政务、金融、医疗、农业、跨境数据流通等领域,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 

  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创业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微众银行在2017年推出线上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微业贷”已辐射30个省份,累计超34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客户超110万家,累计授信金额超1.1万亿元。

  微众银行在做大做广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路线图和产业链布局,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培优扶强、加大重点产业支持力度等方式,助力更多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2020年,微众银行针对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推出具有差异化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微众银行“微业贷科创贷款”。

  目前,“微业贷科创贷款”已经在20个省份、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吸引近23万户科创企业申请,已申请企业占所在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比例达15%,在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渗透率超21%,累计授信超1800亿元。

  此外,微众银行推出新型“政银担”线上化、批量化融资担保服务模式,通过强化政银合作力度,深入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各方的金融创新优势,有效降低科创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扩充企业融资渠道,切实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末,该服务模式已落地13个省区市,累计授信额度超243亿元,累计发放担保贷款超140亿元,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客户数超1.6万户,微众银行全年为企业节约担保费超2300万元。

  金融惠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依托数字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目前,微众银行推出“微业贷”等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累计为全国逾3.5亿个人客户和超34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提供了包括线上银行账户、存款、小额信贷和支付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广泛覆盖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等普惠金融客群。

  普惠金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让更广泛人群充分享受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共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成果。

  2016年,微众银行团队专为听障用户增设远程视频身份核验流程,聘请专职手语专家组建一支手语服务团队,并添置专门的网络设备。手语客服通过远程一对一视频,为听障用户提供及时有效、安全便捷、无障碍的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已累计为超16万人次听障客户提供服务,超33万人次使用过“多媒体客服”服务。

  2020年10月,微众银行App推出“无障碍版”,实现所有功能读屏适配,还创新开发出无障碍人脸识别、无障碍身份证识别等功能,视障客户可独立操作银行App。2022年,微众银行针对老年和视障用户推出“空中柜台”服务,服务专员可以通过语音和视频在线远程为客户办理多项业务。

  数据来源:微众银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