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最美铁路人”代表畅谈体会——

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28日   第 04 版)

  新时代十年,中国铁路快速发展,我国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对于铁路建设成就有哪些感受?如何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2月2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最美铁路人”代表讲述了他们的体会感悟。

  “钢轨探伤工作是个技术活,更是一个良心活,要做到‘检测一公里、放心一千米’。”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说。工作20多年,他累计行走了近4万公里,发现最小缺陷尺寸直径只有1.5毫米。

  见面会现场,黄涛带来了一款创新小工具——“探头夹持装置”:“有时探测部位空间比较狭窄,手持探头伸不进去、够不着,这个小工具可以夹持探头进行伤损探测。”对于这十年的铁路发展,黄涛有着亲身感受,“这些年,钢轨探伤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现在使用的智能化探伤仪,有9个探测通道,伤损辨别更加精准和直观。”

  “更加精准”,也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对自己的要求。这十年,她先后参与了郑徐、郑渝、郑阜等高铁新线的列控系统施工和仿真试验,见证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全面建成。

  作为高铁安全运行的“超级大脑”和“导航系统”,列控系统决定着高铁列车跑多快、在哪儿停。“我的工作就是对海量列控数据、列控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郑小燕说,郑徐高铁联调联试前的仿真试验,要核对30多万个列控数据,并且这中间列控数据版本变化了7次,每变化一次意味着要对所有数据再核对一遍,“高铁高标准,我们要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马如铁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运转车间的值班站长。这十年,他见证了中欧班列的高速发展:“从原来每几天开行一列,到现在每天开十几列,中欧班列满载货物,品类有上百种。”

  随着运量急剧攀升,为了解决作业效率问题,马如铁带领业务骨干蹲在现场反复揣摩作业环节,通过动态掌握班列开行信息,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口岸铁路人,我会带领班组干好每钩活、编好每列车,确保口岸畅通,扛起国门下的‘钢铁’担当。”

  90后杜赫来自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供电段,是一名扎根沙漠铁路的接触网工。接触网是给列车供电的输电线路,距离地面大概6米高,需要通过吊弦来保证接触网的高度稳定。

  为让列车运行更加平稳有序,杜赫想方设法把原本要求2毫米的标准误差控制在1.5毫米。为何要与这0.5毫米“较真”?杜赫解释,他工作所在的沙漠腹地四季气候变化明显,要求接触网设备在极限温度条件下,必须运行良好,“这0.5毫米不仅是自身作业标准的提高,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交通强国不仅要强在铁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备、铁路路网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更有成效、安全运营更有保障,还要强在服务保障更加优质。90后吕盼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客运段京张高铁车队列车长,她和姐妹们成立“雪之梦”服务品牌,认真观察旅客需求,探索推出重点旅客呼叫器、盲文服务卡、婴幼儿安睡床等10余项特色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铁服务品质。

  “列车有终点,服务无止境。我将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好服务,用实际行动擦亮中国高铁名片,让流动的中国更美丽。”吕盼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