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19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广袤乡村气象新(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

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9日   第 01 版)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黄淮平原,返青期麦苗长势喜人。“今年种了1800亩,一多半是种子粮。天气回暖,管理要跟上,争取每亩再增收50斤。”春日晴好,江苏省徐州市单集镇邢楼村种粮大户潘贵忙着检修机具。

  荆楚大地,农家乐升腾起烟火气。“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脱贫村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湖北省广水市城郊街道油榨桥村党支部书记尚贞猛说,乡村旅游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达80余万元。

  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面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春消息来到希望的田野,亿万农民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开始新一年的耕耘,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

  粮仓稳,产业兴,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同时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粮食生产年年抓紧,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

  东北粮仓,黑土地开始苏醒。2022年,北大荒农垦集团粮食总产量451.3亿斤,粮食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将充分发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优势,推动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季接一季,一茬压一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大国粮仓,稳了物价,稳了市场,稳了预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经济大船破浪前行。

  今年,我国将继续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落细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组装大面积提升单产,确保粮食生产“开门稳”。

  ——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现代农业挑起“金扁担”。

  一粒种,万担粮。入春以来,南繁基地又开始新一轮忙碌。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一垄垄玉米长势正旺,科研人员抓紧给玉米套袋、授粉。来自全国数百家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汇聚三亚,利用海南的光热条件开展南繁科技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超过70%经历过南繁育种。

  “我们的番茄卖相好、品质佳,一斤能卖10多元。奥秘就藏在管理中。”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技术员夏洪涛打开手机上的“大棚云管家”设置温湿度范围,通过棚内环境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番茄、豆角等蔬菜进行精准管理。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科技已成为现代农业最重要的驱动力。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数字引擎动能强劲。

  ——理顺生产经营体系,乡村产业加快全链条升级。

  灌装、充瓶、打塞、贴标、装箱……走进位于山东省夏津县的圣源酒业公司果酒加工车间,清甜果香扑面而来。“桑椹变成果酒,附加值提升30多倍。”企业负责人张建福说。

  黄河故道,古桑绵延。依托天然资源、农耕文化资源,夏津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不仅研发出古桑茶、桑黄、桑叶精粉等多种产品,还形成集种植、加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县古桑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张春雨介绍。目前,全县有桑产业企业30家,椹果深加工企业20多家,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乡村产业“接二连三”,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6.2万个;立足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全国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118个、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210个、超亿元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06个。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越来越亮。

  环境好,人气旺,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是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扎实稳妥推进,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走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蔡集社区,道路宽敞整洁,行道树整齐排列,垃圾分类处理,农家庭院洁净有序。社区工作人员蔡金洋介绍,这段时间社区一直在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加速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小村庄折射大变化。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广袤乡村更美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落地。

  “路一通,村里的西红柿产业驶上‘快车道’。”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武王村党支部书记宋金亮说,之前出入村党建联合社西红柿种植基地的土路狭窄坑洼,收购商的货车进不来,需要村民用小车转运。现在,一条长1300米的新道路直通大棚种植区。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打通了物流‘最后一百米’,乡间小路升级为产业大道,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路。”东营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曹永刚说。

  修通产业路,喝上自来水、连上互联网……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陆续办成,汇聚成神州大地山乡巨变。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乡亲们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延伸、往户覆盖,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短板。

  ——在“软件”上下功夫,改善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

  “道德积分储蓄站,兑换点里它可以花。道德模范年年评,今年花落到咱家。”在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良安新村,这段豫剧乡亲们耳熟能详。村里推行道德积分储蓄站,引导乡亲们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积极参与村里的大事小情,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推进移风易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各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方式,全国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99个、示范村1992个,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袤乡村在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拓渠道,增内力,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各地区各部门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加强帮扶,挖掘潜力。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在去年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这份成绩单格外沉甸甸。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带增收,增收促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内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宽、动力更强,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渠道,让农民增收支撑强。

  “好产品带来好收成,咱认这个理儿。甜瓜‘住’进高温大棚里,一年结三茬,去年挣了8万多元。今年行情不错,收入还能涨。”山东省齐河县华店镇闫庄村种植大户郑连忠说。

  “壮大产业促增收,今年继续这样干。”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民说。闫庄村建有130多座大棚,种植西红柿、甜瓜、卷心菜等品种,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瞄准农业经营增效,农业农村部门着力发展乡村产业,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全部收入中占大头。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449元,增长6.2%。如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开展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同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

  ——增内力,让农民增收动能足。

  “靠技术,种地有前景。我参加了绿色防控、农产品快检等培训,种植优质脐橙更有信心,年收入近40万元。”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下坝村种植大户胡志刚说。

  精准培训、技术指导、外出交流……农业农村部门加大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提升他们的致富能力,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培养高素质农民超过700万人次。到2025年,将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万人,辐射带动500万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发展壮大。

  ——重协调,富口袋更富脑袋。

  “春节期间村里演了采茶戏,平时还有各种节目,看得过瘾。”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渥江村村民张瑞从说。袁州区整合资金,建设完善278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去年开展特色活动8000多场次。

  各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时代新风。如今,全国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新的征程,新的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广袤农村建设成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报记者高云才、朱隽、顾仲阳、王浩、常钦、郁静娴、李晓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