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呼声、疑问、顾虑,作为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找准方向的信号灯,才能为群众办好实事
走在山间田野,早春的风冷飕飕地直入脖领。搬迁下山的浙江省龙游县罗家乡农户老吴,手上还拎着烘笼。见面寒暄几句,对未来的生活,老吴充满了期待。
老吴之前住的村子山高林密,村民分散在20多个自然村,进出大山需绕173个弯道、63个涵洞。自然环境差,公共服务和配套保障也很难跟上。
这两年,浙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龙游县被列入全省缩小地区差距试点县名单,去年3月就启动了“小县大城·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工作。省里支持,县里有政策,牵头部门用心用情跑着帮。
搬出大山、奔向富裕是不错的选择,但一些村民心存顾虑。“庄稼人靠种地吃饭,你们要我搬,搬走后靠什么养家?”老吴说:“搬出去,喝口水都要钱!”
群众不理解,工作组干部也有些委屈。事实上,很多群众工作,一开始就想达成共识,并不切实际。群众不同的声音需要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应当得到尊重。
“故土难离,这份情感我理解。”拉条板凳,我与老吴聊起家常:“你看,乡里乡亲都陆续搬走了,您一个人住在山上,多让人担心。搬迁后有什么困难,您尽管提。”听了这话,老吴打开了话匣子。
像老吴这样的独居老人和特别困难户,大多无力购房,易地迁建需兜底安置,需要我们着重关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属地乡政府安排部分村民代表参与建房位置、装修程度、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讨论。看到新小区距卫生院只有100米,离敬老院只有1.5公里,老朋友都在附近,帮扶干部还答应帮着给找工作,老吴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
后来,县里全面推行由一名乡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政协委员组成的“1+1+1”帮扶团,专门解决待搬迁农户水电表移装、过渡房屋租赁等问题,帮搬迁户解决了不少烦恼。罗家乡荷村先后有43户147人实现易地搬迁,住进县城的商品房。同时,当地大规模流转土地种植品牌茶叶,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7万元。
基层工作,难免听到不同声音。要破解“群众工作难做、基层干部难当”这个问题,关键看干部能否将心比心、换取真心。达成共识要从倾听做起,群众的呼声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把群众的呼声、疑问、顾虑,作为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找准方向的信号灯,才能为群众办好实事。
(作者为浙江省龙游县政协主席)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