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11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果树类农业文化遗产——

给生活带来美好滋味

刘某承 闵庆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1日   第 08 版)

  陕西佳县村民丰收的红枣。
  佳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供图

  果树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与生态价值的高度统一

  

  民以食为天。各类食物中,甜美的果品向来是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

  我国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商代都城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中已认出的字就有园、圃、木、果、桑、栗等,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桃仁、郁李仁和樱桃种子。这些3000年至4000年前的遗迹证明,我国商代已能利用较多的果树,并使部分驯化进入半栽培状态。《诗经》记载了公元前6世纪中期先民们已利用栽培的果树,达17种,包括榛、桑椹、枣、桃、梅、李等。先民们还从世界各地引种果树,如葡萄和石榴引入中国有2000年以上历史,通过长期栽培选择,形成了许多适应中国自然条件的生态类型和地方品种。

  悠久灿烂的栽培历史,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数量繁多、特色鲜明的果树类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有5项和林果密切相关,包括葡萄、香榧、枣、桑等。而在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林果类遗产占比高达1/3,类型也更加多样,包括栗、杨梅、橘、梨、苹果、山楂、水蜜桃、石榴、樱桃、麻核桃等。

  这些果树与人们的生活如此密切,早已衍生出一系列风俗习惯、行为方式、饮食文化等。在许多地方的乡村,房前屋后栽植果树已经成为传统。婚嫁时,红枣、栗子、核桃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取“早立子”以及“和谐美满”的寓意;苹果、柿饼等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果品;而冰糖葫芦等加工果品,更是为无数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由此衍生的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也随之世代流传。

  果树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与生态价值的高度统一。

  曾经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地区,“无风三尺土,有风半个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当地人利用桑树根系发达、耐贫瘠等特点,“广植草木以祛风而固沙,种桑果兴蚕业而裕财用”。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古桑树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林下适宜农耕区,多间作地瓜、花生等沙地适生农作物;不宜耕作区,林下为葎草等植被,并散养家禽。桑园不仅保障了区域生态安全,而且提供了食、衣、药等多方面产品,促进居民增收致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枣树匍匐根系较多,侧根发达,固持表层土壤的能力非常强。“张家村,李家村,枣树连着根”,这是地处黄土高原陕西佳县人民对枣树水土保持功能的朴素认知。同时,枣树年年挂果,岁岁丰产,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当地群众的“救命粮”。“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咱的红蛋蛋”,这红蛋蛋就是红枣。此外,枣树作为先锋树种改善了局地小环境,也使得林下种植旱作作物成为可能,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生计来源。

  春日林海花潮,夏秋硕果累累,与普通林木相比,果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变的景观资源。其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功能,又为休闲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区,香榧一直是当地人重要的生计来源。近年来,人们不断开发精油、特色糕点等香榧新产品和衍生品,还创造出“林上摘果、林中漫游、林下采药”的发展新模式,串联起古树香榧王、特色小镇、特色民宿等文旅资源。当地村民按时令举办香榧开摘节、炒制大赛等活动,打造药榧主题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文化发展。

  果树类农业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美好滋味。愿人与自然相生相长,愿这份甜蜜的遗产传之久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