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不能“脱实向虚”,做编剧也不能“脱实向虚”。唯有扎“实”信念、练“实”功夫、夯“实”情感,才能展现好新时代工业蹚过改革深水区时的抉择、奋斗与收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从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从越来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业发展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身为一名编剧,我也被工业强国建设的时代步伐所吸引,一再深入工业题材富矿,力争以文艺的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
我小时候在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研发地湖南株洲长大。机缘使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创作的电视剧《奔腾年代》就以新中国电力机车事业发展史为背景,再现几代机车人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实现国产电力机车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再到成为行业领跑者的故事。我怀着对工业、工厂和工人的感情,把它写成了一部故事时间跨度长达50年之久的中国机车人的“创业史”。创作前期,我采访了上百位亲历中国铁路发展的工程师和工匠们。剧作主人公电力机车工程师常汉卿这个人物形象,是许多老一辈铁路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忘我劳动、奉献事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他们的逐梦故事和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如果说昔日机器轰鸣的厂区、铸造锻造的噪声和粉尘、车铣刨磨钳焊师傅们工作服上的油渍和长满老茧的手,是我熟悉的记忆;那么今天,洁净的厂房、行云流水的工业机器人和全流程的智能制造,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景象。这让电视剧《麓山之歌》的创作一开始就面临难题:没有熟悉打底,如何能写得踏实?
身子俯下去,作品走上来,是我从创作电视剧《奔腾年代》《江山如此多娇》时就给自己定下的规矩。这一次也不例外。我深入工人中间,在运转的机器旁开始了采访。采访得越多,我越听得懂工人的语言,越能悲喜着工人的情感,脑子里的角色也有了呼吸。尤其是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采访时,企业高层管理者毫无保留地讲述他们与企业一起成长的故事,其中有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也有命悬一线的危难关头,还有摔过的跟头、走过的弯路。他们坦诚分享这一切,是希望把中国工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工厂,希望更多人能够领悟工业强大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家因为工业实体而强大,社会因为工业技术而进步,人民因为工业发展而富足。以艺术的形式讲述工业发展历程、塑造工人形象、传递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正是工业题材创作的魅力所在。经过长期深入采访,在收集整理近百万字的素材之后,我眼前的工业、工厂、工人终于又变得熟悉亲切起来。剧中的工厂场景不仅经得起推敲,而且能衍生戏剧冲突,故事和人物一点点生根,日渐丰满。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我希望自己的创作既有“大时代”的洪流和激荡,也有“小人物”的温度和光芒。时代给予人物怎样的影响,人物奋斗又怎样推动时代向前,是故事主题的双轮驱动。我试图将“硬”的作品“软”着写,“冷”的题材“热”着写,用工人的温暖真情包裹工业机器冰冷的硬核。
在《麓山之歌》中,我用心用情地塑造了以金燕子、卫丞为代表的新时代工人形象,以此致敬中国数以亿计的工人和5800万高技能人才,他们的传承开拓、奋斗担当绘就了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品质,不仅仅是我们的加工精度,也不单单是一个个具体的极限数值,它更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温度、对工厂对技术充满热爱的人。正像剧中金燕子所说:“我不能让它(机器)把我淘汰了。”端老手艺的碗,吃新技术的饭,这是当代工人的志气。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同样,工业题材并不落伍,关键是我们对工业和生活的观察力和创作观念要跟得上时代。工业发展不能“脱实向虚”,做编剧也不能“脱实向虚”。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实”信念、练“实”功夫、夯“实”情感,才能展现好新时代工业蹚过改革深水区时的抉择、奋斗与收获。我将继续努力,以平实温暖的情感讴歌新时代工人的精神风貌,以朴实明亮的笔触描绘普通人的奋斗梦想,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的故事,记录下时代前行的足迹。
(作者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