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内蒙古阿巴嘎旗牧民廷·巴特尔——

“美丽的草原上有我的家”

本报记者 张 枨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8日   第 07 版)

  立春过后,一场大雪让内蒙古锡林郭勒的草原披上了一袭银纱。家住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正与妻子在牛圈中忙碌着。

  “我们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去一些牧民一味追求养畜数量,超载放牧,使得草原退化。”廷·巴特尔边清扫牛圈边说。

  自1974年来到草原后,廷·巴特尔便在这里扎根,再未离开。秉承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他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与先进畜牧理念的实践者与推广者。

  为了有效恢复草场,廷·巴特尔带头实施草畜平衡,在自家牧场实行围栏休牧、划区轮牧、补种草木等,同时积极调整畜群结构,科学化、精细化养殖,减轻草场负担。

  “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可5只羊有20只蹄子,爱刨草根吃,对草原破坏大;1头牛只有4条腿,吃草尖不影响草生长。调整畜群结构不仅能保护草原,还能增加收入。”这便是廷·巴特尔提出的“蹄腿理论”。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牧民群众在积极调整畜群结构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从白沙遍地、牧草稀疏,变为牧草茂盛、牛羊肥壮,当地野生动植物数量也逐年递增,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嘎查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大幅增加,达到3万多元,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科学养殖,到发展肉奶加工产业,再到建设现代化新牧区,廷·巴特尔带领当地牧民走上了一条生态保护与致富增收之路,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草原之子”。

  “经过一代代接续奋斗,如今牧区修了硬化路、通了常电,出行有汽车,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廷·巴特尔笑道。

  如今年近七旬的廷·巴特尔,早已卸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但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牧民群众,无论谁有需要,他都竭尽全力帮忙;每逢有前来学习的牧民,他都会倾囊相授。

  前不久,廷·巴特尔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认真走访调研、听取收集牧民们的意见建议,并结合自己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准备相关提案,将牧民们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

  “美丽的草原上有我的家。我的梦想是为更多牧民群众服务,让大家跟上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步伐,一起保护好我们的草原生态,让牧区现代化的基础更牢,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廷·巴特尔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