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内蒙古室韦村

额尔古纳河畔的美好家园(走进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张 枨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6日   第 14 版)

  图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的冰雪风光。
  刘兆明摄(影像中国)
  图②:身穿民族服饰的鄂温克居民。
  新华社记者 连 振摄
  图③、图④:传统木刻楞建筑上的木刻图案。
  刘兆明摄(影像中国)
  图⑤、图⑥:传统木刻楞建筑上的彩色装饰图案。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图⑦:远眺室韦村。
  戚振林摄(影像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有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传统村落——室韦村,它依山傍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四季如画、河流缠绕的自然风景之唯美,又能体会到百年传承、文化交融的人文历史之厚重,是旅游观光的绝佳之地。2013年,室韦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晴朗的夜空下,山峦泛出蓝色的幽光,而河流泛出的是乳色的幽光,山环水绕间,室韦村如一颗明珠静静闪耀。

  连绵起伏的山脉环绕着村庄,春夏青绿,秋日金黄,冬季银白,栖息着麋鹿、紫貂、飞龙等上百种野生动物。蜿蜒曲折的额尔古纳河绕村而过,为室韦村注入了欢快的生命力,也带来灵秀的生气。

  小镇生活

  惬意悠然

  室韦村周边的山林里,白桦、樟子松、落叶松随处可见。地处边境,汉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今日的室韦村是各民族一同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步调。

  清晨的室韦村,额尔古纳河雾气蒸腾,林间小雨淅淅沥沥,漫步村中,似乎能嗅到微风带来的山中鲜花与青草的味道。随着第一缕曙光弥散在雾气中,一排排圆木叠垒的木刻楞被暖暖的红橙色包裹起来,被渲染成金色的云彩流动着。人们陆续起床,享用当地特色的早餐,切开刚出炉松软的大列巴,蘸上山间蓝莓做成的果酱,夹上一口肉肠,悠然自得地品尝着自然的纯净与历史的积淀。

  在这座森林里的村庄,很难看到寻常的砖瓦房,屋子大多是由木头搭建的木刻楞,错落有致地立在道路两旁,四方尖顶,有棱有角。木刻楞整体由木楔加固,房檐、门檐、窗檐上,或雕刻或彩绘着各类具有地域特色的花纹装饰,尽显别样风情。

  村民李国成家中,就有两座老式木刻楞,其中一座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木刻楞的屋顶都用铁皮加固,这老房子的屋顶则保留了‘雨林板’,就是用松木劈成1厘米左右厚的小木板,一层层相互叠加镶嵌于屋顶,木板之间看着有空隙,却能防雨、防雪、防高温,整个屋子冬暖夏凉。”李国成介绍。

  前些年,为了发展旅游,村民们曾不断自建、改建木刻楞房屋,导致传统建筑无法集中连片,影响整体观感。“我们既要重视对传统建筑、传统风貌的保护和修复,凸显历史文化价值,也要满足村民的现代生产生活需要。”蒙兀室韦苏木苏木达(乡镇长)达富拉说,“为此,近年来我们重点恢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强化对古房屋建筑的修缮管理,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使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以及周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得到基本保护。”

  同时,额尔古纳市也编制完成了《额尔古纳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和各种原生态信息进行系统普查和科学记录,逐一建立文化档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村落环境,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及地域环境特色,使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旅游观光

  日渐兴盛

  夕阳落山,月亮浮出湖面,夜晚的室韦村十分热闹。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于此,街道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延揽客人的吆喝声、载歌载舞的叫好声、品尝美食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木刻楞里香味四溢,烤大串、炖牛肉、冷水鱼、红菜汤、格瓦斯、伏特加……各类美食饮品轮番上桌,浓浓烟火味给人们带来满满幸福感。

  在这热闹的木刻楞中,就有村民韩贵芹的家庭游小院。2004年,韩贵芹一家成为室韦村最早一批发展特色旅游的家庭户,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改造了住宿、餐厅。“那时全村旅游刚起步,我们家一年也就接待一两百人。”韩贵芹回忆。

  随后几年,游人增多,民俗家庭游成为很多游客来到室韦村的必选项:在木刻楞中体验夏季凉爽,在主人家的菜园子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尝一尝当地人自制的果酱、西米丹……韩贵芹一家也逐步扩建房屋、增加人手。“现在我们有24间房屋,红火的时候,一年接待了游客四五千人,不少还是回头客。”韩贵芹脸上满是笑容。

  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生态富氧的自然风光,让室韦村成为各地游客前往祖国北疆旅游的打卡地。游人们或在团结广场,品尝大列巴、牛肉干等特色美食,选购桦树皮画、五金制品等民俗产品;或在游船码头,登上游船,感受额尔古纳河上的清风,欣赏蓝天、青草、碧水、白云;或在马场里,握紧缰绳,策马奔腾,在马背上肆意歌唱,体验草原的热情豪放;或到村外不远处的奥洛契庄园,眺望林海茫茫,穿越迷人花海,感受鸟语花香与采摘瓜果的乐趣……

  旅游的火热,令室韦村在近2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通过发展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让当地群众参与就业、增加收入。”奥洛契庄园负责人、室韦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一民说。

  “我们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生态保护等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水平。”达富拉介绍,如今室韦村已形成了民俗、生态、康养、观光农业等百花齐放的旅游发展格局。

  团结繁荣

  景美人和

  俄罗斯族村民于桂兰开办的家庭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来自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自己孙女史佳其的同学。“我们这次来室韦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通过调研、座谈和理论宣讲等方式,了解室韦村民族团结的相关情况。”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团总支副书记吴靖梓告诉记者。

  于桂兰成为同学们的第一位座谈对象。“我们家里,我、老伴、女儿、儿子还有孙女都是俄罗斯族,女婿是汉族,儿媳妇是满族,一家三代人三个民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能吃到各自民族的拿手菜,别提多美了。”于大妈边说边笑。

  在室韦村,有汉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各族群众以诚相待、互相帮助,就像一个大家庭,而像于大妈家这样的多民族“团结户”更是不在少数。“多年来室韦村各族群众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团结户’们的日子幸福和美。”吴靖梓调研后感叹。

  汉族村民潘乐杰,遇上家庭游游客在自家住不下,就会推荐给周围的俄罗斯族邻居们;他的邻居俄罗斯族大妈考占英,碰上潘乐杰家忙活不过来,也会来帮忙擦桌、端盘……“在我们这里,不管谁家有需要,大家都会去帮一把。”潘乐杰说。

  “各族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联系我们,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比如有的老人接待游客不太会用电脑,也会第一时间来找我们帮忙解决。”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室韦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高杰说。

  今日的室韦村,景美民富人和,团结和谐已成为地区发展的主题,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勾勒出一幅风光美丽、生活美好的动人画卷。

 

  ■顺道游

  莽莽密林

  呦呦鹿鸣

  从室韦村一路向东行驶200多公里,穿越大兴安岭,来到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使鹿部落景区。苍翠的大树下,10多只驯鹿顶着一两米高、姿态各异的大角,在山林间自在奔跑。

  “敖鲁古雅在鄂温克语里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这里的鄂温克居民曾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因此这里也被称为‘驯鹿文化之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党委宣传委员吴丹介绍,2022年,当地举办了“认养一头驯鹿”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

  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140多户乡民由密林深处整体生态搬迁至根河市西郊,但是驯鹿养殖、民族服饰、特色手工等传统文化依旧被完整保存下来。

  为扩大驯鹿种群,敖鲁古雅还建有驯鹿种群改良站,从科研院所聘请专家为驯鹿引种改良。现在敖鲁古雅有驯鹿养殖点14个、驯鹿繁育1200只左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