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0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多样艺术空间 丰富文化生活(艺术为城市添彩)

本报记者 曹雪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02日   第 12 版)

  图①:北京751园区一角。
  751园区供图
  图②:福建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陈捷阳摄
  图③: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
  王士强摄(影像中国)
  图④:四川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内。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图⑤:宁夏银川当代美术馆外景。
  银川当代美术馆供图

  远眺黑龙江哈尔滨大剧院。
  傅 强摄

  静下心,到美术馆看一场展览;放缓步,在艺术街区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来到剧院,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在街头巷尾,遇见一座艺术雕塑、听一场即兴音乐会……如今,在城市里,多样的艺术空间、多彩的艺术活动日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城市的文化气息。

  空间类型多样

  营造文艺氛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湖南长沙,梅溪湖大剧院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众。大型史诗文艺晚会《百年正青春》、话剧《白鹿原》、舞蹈诗剧《只此青绿》……5年多的时间里,超过1355场国内外优质剧目在这里上演,100多万名观众走入剧场,这座剧院已成为长沙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标。

  文化艺术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品质,艺术空间则是城市艺术气息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093个,全年艺术表演场馆共演映107.04万场,艺术演出观众人次2066.54万,全国共有美术馆682个,全年共举办展览7526次、参观人次3515.84万。从剧院、美术馆,到文创园区、艺术街区,再到文化综合体、沉浸式演艺空间,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艺术空间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艺需求,带来差异化体验。

  在北京,中间艺术区内集合了剧场、影院、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坊,798艺术区是艺术展览和时尚活动的集散地,隆福寺文创园体现着现代与古老的交融;在江苏南京,漫步外秦淮河边的南艺后街·鼓楼水岸艺术街区,广场上默剧演员的表演赢得满堂彩,文创市集里非遗艺术品琳琅满目,诗歌会、电音节等活动让游船变身水上艺术空间……各具特色的艺术空间让一批批热爱文艺的市民徜徉其中,享受高质量文化大餐。

  可欣赏、可游玩、可亲近、可分享的艺术,为城市增添文化趣味。“艺术在具体实践中提升着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服务的品质,通过‘以美育人’,润物无声地塑造着城市文化品格,并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武定宇说。

  活动丰富惠民

  添彩日常生活

  看戏、观展、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为城市树立文化形象的同时,也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系主任程雪松表示,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如今,文艺惠民、艺术普及等活动深入市民生活,惠及更广泛人群。

  邀请1200余位艺术家参与艺术普及公益性活动、组织超过1.1万场次公益性演出及活动、惠及230余万观众……15年来,国家大剧院开展艺术普及,让高雅艺术与人们离得更近。“周末音乐会”坚持低票价、高品质、经典作品的定位,与国内外70余个优秀乐团合作,为观众带来600余场精彩演出;“经典艺术讲堂”邀请上千位艺术家,举办超过2400场精彩讲座;“美育芳草”“春华秋实”等品牌项目与全国百余个大、中、小学开展合作,为广大学子提供艺术实践与展示的舞台;“百场公益演出”每年将超过100场的高雅艺术演出送到街道社区、科研院所、农村学校……与艺术约会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市民也日益成为城市中艺术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在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厅,有一件名为《北京·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艺术家团队走访居民,征集与北京记忆有关的“老物件”与相关故事,将其制作成二维码封存在4000多个琉璃块中,拼接成再现老北京生活场景的画面。艺术家与市民的集体创作将生动鲜活的个体记忆转化为城市共同记忆,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打造出一个保存、创造、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武定宇看来,艺术要以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与市民生活相结合,“不仅要用艺术激活城市空间,还要让城市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让城市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诗意栖居地’。”

  走出特定空间

  艺术触手可及

  在广东深圳,华强北900多米的步行街上错落摆放着8台公益钢琴,供人们免费弹奏。热爱弹琴的老爷爷、下班的年轻医生、路过的装修工人,爱乐人敲击琴键,行人静静聆听……88个黑白琴键,汇成一条纽带,连接着城市里素不相识的人们。

  2022年首届蛇口戏剧节将戏剧表演与公共空间结合,工业遗迹、商城、艺术中心、创意园区、自然景观等都成为舞台,青年表演艺术创作者共同探索“戏剧与新空间”的无限可能……

  现如今,从室内到户外,从剧院、展览馆到街区、公园、商场,艺术的边界正不断拓宽,与市民生活深度交融。

  互动影像装置、雕塑作品等现代艺术的“镶嵌”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同一座开放共享的博物馆,经过改造的上海百禧公园成为文创集市、艺术长廊、装置艺术、公共活动舞台等的汇集地,一些餐厅融入艺术设计变身新型美术馆,各类主题展览走进大型商场,公共座椅、路牌标识、垃圾箱、照明灯等设计得越来越美观……艺术日渐“走出”传统的固定空间,“进驻”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使城市成为“开放的美术馆”。

  街头转角便可与艺术相遇,融入城市的艺术,在更新空间的同时连接生活,传递温暖。程雪松表示,传统的生产型空间,或者为生产服务的空间,转型为文化消费空间,不仅提升了空间的附加值,也增强了城市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涵养人文气质。

  “一架铁艺栏杆,可能让人感到愉悦,一方街角花园,可以让人得到慰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展演,能够开启人们的想象,一场以建筑为背景的灯光秀,可以让冰冷的建材成为有温度的媒介。艺术是文化的显影剂,通过一定的创意表达为文化塑形,让城市更美好。”程雪松说。

  逐步深入城市生活,与市民产生紧密联结,艺术不再曲高和寡,润物无声地为人们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绽放独特魅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