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2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本报记者 曲哲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2日   第 04 版)

  “这里不仅绿化好,各种雕塑还能满足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提起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江苏省苏州市市民王女士赞不绝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民生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增投入,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北京市通州区北小园小区建成于2000年,配套设施老旧。在被列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后,小区的住宅楼加装了电梯,小广场添置了无障碍设施。“邻居们都喜欢下楼晒太阳聊天,精气神都不一样喽!”居民张恩慈笑逐颜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重要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十年来,中央财政持续补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22年补助金额达6500亿元左右;中央层面已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居民养老保障更为坚实。

  十年来,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5倍和4.0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700多万人,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2.04万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12年至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学生资助资金累计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8.24%。财政投入持续稳增,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民教育体系和覆盖最广的学生资助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2013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从379亿元增加到1461亿元,推动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贫困地区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对困难群众开展医疗救助补助,通过社保补贴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不断扩大工伤、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关切处,保障网越织越密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画卷更加温暖动人。

  优供给,公共服务扩量提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年来,我国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万个,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2倍。

  2011年至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1730亿元,带动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78%。

  十年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将原有的6000多个文化馆、图书馆,发展出9.5万个分馆和服务点。2016年至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1.83万亿元,年均增长6.75%。

  十年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加速改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快递服务乡镇网点覆盖率达98%,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99%;已建成县域医疗共同体近4000个,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大病不出县”目标基本实现。

  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参与、通力合作,丰富托育、养老等领域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2014年以来,以PPP模式建设的消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已达1492个、投资额1.2万亿元。2021年全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出3479亿元,自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13.6%,有效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

  幼儿园、养老院里欢歌笑语,文化馆、体育馆中人流不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扩量提质,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强,更好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服务,民生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这报完案还不到半个月!”去年9月,重庆綦江区蟠龙村糯玉米种植大户蔡长康接过3万余元的农险赔款时,惊讶又激动。当时,綦江大范围的高温少雨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关键时刻,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及时送达。

  十年来,在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为1.8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

  十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科技、物资、装备等投入的力度逐步加大。目前,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工建设,全国“一盘棋”就近快速调配的布局基本形成;近30亿元中央应急物资增储完成,应对大灾峰值需求的物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无人机应急通信、水底机器人等一批重型装备陆续列装……

  急难时刻,财政资金为百姓织密“安全网”,送来“定心丸”。

  去年国庆节,西安市的“城管地图”让游客海峰直呼“贴心”:“想吃早饭,用微信小程序搜出‘西安城管地图’,就能直接导航到最近的一处。”2020年以来,西安市财政出资4.15亿元,实施包括政策通平台等多个信息化系统在内的“数字政府”项目,“城管地图”是该项目的功能之一,市民可凭此“图”享受放心早餐点查询等12类便民服务。

  像西安这样,十年来,在财政支持下,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医保异地结算”“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赋能城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