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江西上高改善生产条件,改良土地质量

建起优质田 增产信心足(经济聚焦·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②)

本报记者 王 丹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1日   第 10 版)

  核心阅读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江西省上高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良土地质量,提升地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如今,智能化软硬件设施在上高县推广使用,科学种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促进管理成本持续降低,种田效益不断提升。

  

  元旦刚过,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塔下乡长山村的种粮大户,55岁的艾小正心情不错,吃完早饭就下地察看。记者纳闷,冬闲的田里还能种什么?跟着老艾来到收过稻子的田里,只见一片青绿的幼苗在冬日的暖阳下随风摆动,生机盎然。

  “这是种了什么?”“花!”老艾笑呵呵地说,“这花是红花草,又叫紫云英,春天一开花,远远看去像一片紫色的云海。它的根能固氮,提升地力,有助于水稻增产。”

  在长山村,老艾带着记者,揭开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地力提升、粮食增产的奥秘。

  耕种更便利  稳粮底气足

  “老艾!忙呢?”平整宽阔的机耕道上一辆摩托车正由远及近,原来是村里的“田保姆”严云方。听到招呼声,正在田里溜达的老艾停下脚步,拍了拍身上的土,高兴地迎上前。

  “去年收成不错吧?”“老严,还真别说,去年虽有旱情,我的田不仅没受灾,亩产还提高了几十斤,多亏了这高标准农田。”

  老艾所说的高标准农田,如今已遍布长山村。2022年,他一口气流转了600多亩,一年下来赚了20多万元。

  搁以前,老艾想都不敢想。“从前这儿的水稻田,像蜘蛛网,到处是‘插花地’,该排灌的时候,进水没渠,排水没沟,只能漫灌。遇上旱天,放不了水;逢到收割,机器进不来。辛辛苦苦种一年,却赚不了多少钱!”说起从前,老艾和记者吐起苦水。

  严云方接过话茬,告诉记者,长山村附近属于丘陵地,地形崎岖,地块破碎。过去,村里灌溉多用土沟,渗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老艾一直靠种地为生:“说实在的,曾经也想出去打工。”

  “前些年,村里有像老艾一样想法的人不少。种多了忙不过来,种少了又不划算,外面的种植大户也不愿意来种,村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长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曾晓娇坦言。

  2019年,长山村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建设沟渠和机耕道成为重点。“仅建设灌渠就投入355万元,共建设引水渠约3万米,排水沟近4万米,建设主机耕道近4000米,入田支路近2.7万米。”曾晓娇说。同时,项目成立施工管理队伍,对工程建设“线上线下”进行全程监管与指导。制定验收评比方案,根据评比细则进行评分排名,奖先惩后,大力推进施工进度。

  2020年,老艾流转的地从150亩增加到300亩,其中仍有30亩属于未改造田。就在当年,老艾发现,每亩高标准农田的收成比未改造田多了不少。“从2021年开始,我流转了600多亩,全都是高标准农田。”老艾说。

  “有了机耕道,农机直接开到田里撒欢儿,种地轻松多了。”老艾和记者算起账,每亩地可以省去人工费220多元,亩产由过去的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70公斤。

  几年下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长山村累计投入约735万元,全村2700余亩稻田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涵盖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田监测信息等工程,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产出效益。

  养好贫瘠地  保量又保质

  改善高标准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很关键。

  自2018年江西开展稻油轮作休耕试点以来,每年冬天,当地选择种植油菜的农户越来越多。油菜能榨油、能观光,还能有助恢复地力。今年,老艾不仅种了200亩油菜,还种了150亩红花草。“江西的土地多是红壤,反复耕种,土壤酸化板结。前些年,稻米的产量、质量都在下降,而红花草的根能固氮,种花是为养地。”上高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小毛解释。

  老艾对此深有体会,前些年,自家的水稻秧苗容易倒伏、僵化、矮化。为了增加产量,大家盲目追加氮肥。但化肥带不来优质,反而造成了重金属超标。收来的晚稻,拉到粮站,本想卖个好价钱,却被告知不达标。无奈之下,老艾添了两台抽水机,来年学着村民抽水晒田“透气”,费事费时,产量依然不见增。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让耕种更便利,还要从源头上让贫瘠地得到休整。“我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就做了准备,进行表土剥离及客土回田,并进行深翻土,把杂草种子、害虫翻到地底下。”李小毛说。

  深耕后的土壤如何养护?先来点“酸碱不良套餐”——石灰加土壤调理剂,调酸碱度。“技术人员每年都会组织培训,并上门来指导,引导大家往地里撒石灰。”曾晓娇说。2022年,通过监测,老艾的地pH值从2019年的5.8提升到2022年的6.7,其他肥力指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光调酸治标不治本,要确保地力持久。要想红壤不复酸,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套餐”——加绿肥。如今,老艾农田所在的示范区内,种植的油菜、红花草种子及飞播服务,全部由政府无偿提供。“2021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每年投入资金,免费为农田提供堆肥,既提升土壤肥力,还十分环保。”曾晓娇说。

  近年来,上高县政府每年投入900多万元,在包括塔下乡在内的15个乡镇10万余亩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区内施撒有机肥,另外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在示范区内种植绿肥。“这些都对地力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小云说。

  智能化助力  增产促丰收

  “以前靠锄头、靠经验种田,如今又多了科技手段帮忙。”这几年,老艾已经逐渐树立了科学种田的理念。

  说话间,老艾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一款名叫“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的小程序:“你看,在手机上点一点,输入作物品种和期待产量,系统就能针对性给出多种施肥配方,频次、剂量一目了然,既省心又省力,有问题还可以在线咨询专家。”

  目前,“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小程序已经由最初的单一施肥方案查询,扩展到作物营养拍照诊断、查找供肥网点和施肥服务查询等五大功能,还能通过微信在线联系专家志愿者,咨询种植养殖技术难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这款小程序已在江西全省得到广泛运用。

  为配合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上高县还在全县设置了耕地质量可视化监测点53个,覆盖所有乡镇。“通过监测点的实时数据,随时了解附近地块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指标,以便第一时间告知农户。”李小毛说。

  当前,上高县全县耕地质量等级由2019年的5.4变为当前的5.1,提升了0.3个点。

  除了测土配方施肥,自动化育苗、插秧和收割,虫情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智能化手段也已走进田间地头,多措并举使地力变肥沃,粮食产量持续提升。

  据了解,上高县通过多种措施进行地力提升改造后,亩均节约成本70元至150元。

  近年来,江西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3%。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430.4亿斤,连续10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

  最近,听说村里还准备流转出部分高标准农田,老艾激动了好一阵子。“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站在田间,老艾满怀期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