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老家甘肃平凉,我就会想起一个地名:“乏牛坡”。乏牛坡是老平凉的一条街。随着平凉城的发展,这个街名已经进入了平凉的老词典,不再被年轻人所知。我第一次知道它,还是外祖父告诉我的。外祖父是个老工人,经常骑自行车上班,也会用一辆三轮车运东西。到了乏牛坡,他会说,歇一会儿。待到积蓄了浑身的气力,再一鼓作气冲上去。
勤劳的平凉人吃过乏牛坡的苦,才得出这个带着无奈意味的名字。想想看,连最能出蛮力的牛,翻过这道坡都会疲乏,何况人呢?
外祖父带我逛平凉老街,房屋高高矮矮,参差不齐,砖房、瓦房,挤头夹耳朵。街坊邻居隔街相望,沿街的铺面门敞开,大伙儿做着各式各样的营生,都是地道的传统手艺,譬如光明点心、牛骨髓油茶、香酥鸡等等。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外祖父就会早早起来,在火炉子上熬油茶喝,那香味弥漫在斗室里久久不去。看我馋,外祖父每次都会给我匀一小碗。外祖父每次带我出门去走乏牛坡,上坡前都要“补充点营养”。所谓“营养”,其实就是街边摆满的五颜六色的玻璃杯子,里面装满饮料,红的、黄的、绿的,澄澈透明,杯子上还盖着一小块方形的玻璃。上乏牛坡前,花两分钱喝一杯,香甜解乏,浑身来劲。后来的成长岁月里,我喝过各种各样的果汁饮品,进口的、本土的、碳酸的、保健的,再怎么高端时髦,似乎都没有当年街边的饮料来得爽快。
和很多小城市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浪潮,平凉城在不知不觉间长大。印象中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扩建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仅有七米宽的主街道一下子拓宽了。新城的“藤蔓”从旧城的根部长出来,沿着南北东西的主街向前延伸。东西一条街的格局被打破,乏牛坡由城区的一条重要街道变为四通八达街道中小小的一段,被迅速变宽、快速延伸的道路和拔地而起的商贸建筑所取代。从东往西走,乏牛坡不再是必经之路。人们若是推了手推车,拉了架子车,蹬了三轮车,拉重物、载人,就不需在乏牛坡爬坡前进了。随后,机动车大量出现,人们把费力的活计留给了机器,这一段坡的存在感也就越来越低了。如今说起乏牛坡,不说我的孩子们,连我自己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位置。我后来无数次走过那片区域,或步行或乘车,已经丝毫找不到外祖父口中“上坡难”的感觉,或许是旧城改造时降低了这段路的坡度。
时光在流逝,老街上很多东西也不知不觉在消失。乏牛坡和那些过去的事物一样,慢慢湮没在新城的崛起里。春华楼的羊肉泡、牛骨髓油茶、光明点心等曾经响亮的品牌,而今也隐蔽在高楼大厦的角落里,成为上了年纪的人舌尖上的记忆。至于那个有名的大众浴池,也被一排排超市、餐馆所取代。
最近几年,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拓展和旧城改造如火如荼,棚户区不见了,老旧的居民楼也改造一新。好多老地方已被时光湮没得无影无踪,像乏牛坡、紫金城这样的地名,一念及它们,就像走进一部回味无穷的老电影、一本载满故事的旧书。那段旧时光里的故事,总会勾起人们关于创业艰辛的无尽回忆。
如今,车辆满大街奔跑着,穿梭不停,走上乏牛坡,如履平地,哪里还有“乏牛”的一点迹象呢?不过,我仍然喜欢老平凉城里留下的那些老地名,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一个老居民,我会一直记住“乏牛坡”这个名字。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前辈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就像一直跋涉在长长的坡道上,拼搏、奋进、向上……今日平凉城那五光十色的璀璨,不正是当年的人们一路洒下的汗水化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