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十年来,美术工作者紧贴时代脉动,既承扬了中国传统画学中的思想精华,呈现出立足时代的文化自信,又广泛汲取中外艺术养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中,努力创作书写时代、铭载历史的新经典。
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的持续实施,进一步深化与强化了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为新时代美术确立了前行方向与学术目标。主题性美术创作高潮迭起、佳作频现,有力推动了整体美术创作的横向拓宽与纵深发展。
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提升,美术创作手法也在与科技深度结合中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美术作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进大众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与这三件大事相关的重大主题创作中,新时代中国美术充分发挥了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的重要作用,展现出新的精神气象,呈现出新的创作趋势。
生动画卷呈现家国图景
新时代,美术事业蓬勃发展,在创作、教育、研究、展览、传播等领域均取得诸多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表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大国外交、科技发展、社会新风、幸福生活等现实题材上,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力作。这些作品,生动记录时代发展新图景,推动艺术语言不断创新。
时代风尚与社会语境的演进,一向影响着美术创作的风格和题材内容。十年来,美术工作者紧贴时代脉动,既承扬了中国传统画学中的思想精华,呈现出立足时代的文化自信,又广泛汲取中外艺术养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中,努力创作书写时代、铭载历史的新经典。例如王克举历时4年、行程4万余公里,在反复写生、研究前人长卷巨制创作经验基础上,创作完成的160多米长巨幅油画《黄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移步换景的空间观念,融合写意性的色彩表达与纪实性的景观写生,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情愫,注入全景式的艺术长卷,浪漫而生动地再现了黄河的壮美。
在题材内容方面,新时代美术以新颖的图式语言,既展现了博观约取的视野,又显露出见微知著的能力。一方面,美术工作者致力于表现与时代强音和鸣的重大成就,以丹青画笔描绘美丽中国。如刘万鸣、裴书鸿、于东升、籍洪达创作的中国画《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用五联组画的形式表现国家两大重点工程建设,以兼工带写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高水长的辽远之感和独具东方意韵的气象;何加林中国画《老寨新韵》创新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绘写古老村寨展新颜,青绿色彩的丰富变化,诗意地呈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美术工作者聚焦社会民生与生活日常,通过细腻的情景刻画展现充满温度的百姓生活。在陈治、武欣合作的中国画《儿女情长》中,祖孙三代团聚一堂其乐融融,温馨的家庭氛围扑面而来;在李玉旺中国画《使命》中,消防员顶天立地的精神气概和使命担当动人心弦。平凡场景经丹青妙手,化身展现社会新风尚、生活新图景的佳作。
美术工作者“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通过艺术淬炼不断丰富图像叙事,力求实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提升作品的情感温度与艺术感染力。
主题创作映现时代风貌
近年来,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的持续实施,进一步深化与强化了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为新时代美术确立了前行方向与学术目标。主题性美术创作高潮迭起、佳作频现,有力推动了整体美术创作的横向拓宽与纵深发展。
2017年启动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以现实题材创作为主,展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2018年启动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党史题材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与各地近年来涌现的佳作,共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与该馆西侧广场的《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五大主题雕塑相映生辉,史诗般地呈现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系列创作工程、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新时代美术创作向着推陈出新、研创互促、学理与艺理并重的方向发展。
如何用视觉艺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如何在写实为主的创作格局中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如何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的有机融合?这既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难点,也是创作者着力解决的重点。在系列工程创作中,诸多优秀作品力求突破主题创作的“模板化”,以具有时代感的审美赋予画面新的思想内涵。一些作品以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如张见、齐鸣等人创作的中国画《助梦》、王奋英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等,皆以工笔语言为乡土写真,从不同视角呈现了脱贫攻坚的广度与深度。一些作品借助特写式的场景描绘,展现恢弘的时代气象。像晓青油画《天眼》、沙永汇版画《凤凰展翅》、周补田油画《巡海》等,以特写的形式表现中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意识到,主题性美术创作应以小见大、求真重艺,既要超越简单的概念图解,更要植根生活、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品味、耐得住推敲的艺术佳作。
以工程带动创作、以佳作映现时代,这些主题性美术创作所汇成的,不仅是一部图像史,更是一座艺术意象的宝库,共同展现了美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所承担的使命、发挥的作用。
视觉史诗铸就高峰之路
经过十年发展,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提升,美术创作手法也在与科技深度结合中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美术作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进大众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表现中华民族的文明特征与历史意象,进而铸就高峰之路,成为新时代美术创研的重点。2011年启动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力求以美术的方式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如冯远中国画《屈原与楚辞》,以线描形式结合中国传统壁画技法,通过对历史人物与史实现场的还原,诠释中华民族精神;吴为山雕塑《老子与〈道德经〉》,通过写意雕塑的艺术语言,塑造了一代先哲虚怀若谷的形象;唐勇力中国画《盛唐书画艺术》,将传世画作中的艺术形象熔于一炉,使观者在艺术时空的穿越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王明明、李小可、庄小雷、徐卫国创作的中国画《长城秋韵》,则以宏大山水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壮美江山与恢弘气魄。
美术传播的方式不断创新,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美术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近年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等节目,引起较大反响和热烈讨论。这些节目以美术经典为素材,运用电视媒介,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赋予美术作品以新的审美表达,拉近了美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系列节目的热播,反映了美术在大众传播、社会美育等方面还有广阔开拓空间。
正是这些风格多元的美术作品和影音节目,不断发掘与升华着时代精神内涵,推动着新时代美术从“高原”迈向“高峰”。企盼美术工作者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扣时代脉搏,在中国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提升审美品格,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