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兴化水乡的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姚雪青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12日   第 11 版)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分布在湖荡区的独特的高地旱田灌排体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卢勇教授介绍。

  垛田在水利上有何特点

  垛田在水利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灌溉,卢勇介绍,垛田四周的内河,既是灌溉的水渠又是交通的水巷,自古以来,菜农们用一把戽水瓢,沿着垛田一周浇灌作物。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先民们将底泥捞起来布到垛面,既壅肥又保水,既疏浚河道还防止水土流失,使得垛田年年增高,垛面一直保持在最高洪水位以上,有效地防御了历史上频发的洪涝灾害。这也是垛田作为灌排工程的一大特点。

  垛田与梯田有何联系

  卢勇介绍,在我国,高地旱田的常见灌排工程是南方梯田,例如云南的元阳梯田、广西的龙胜梯田。但和兴化垛田分级翻水这种“小微灌溉模式”不同,梯田的共同特点是用山顶的原始森林作为“水库”来涵养水源,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一句形象的话叫作“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山脚穿裙子”——帽子就是山顶的原始森林,带子是山腰间一层层的梯田,裙子则是山脚下流苏一样的小溪流。

  “不论是向山要地还是向水要田,两种灌溉方式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卢勇介绍,简单而言,梯田不能无限“向上生长”,顶部一定要保留原始森林;垛田之间灌溉用的内河,既可储水又可泄洪。

  垛田与圩田有何区别

  圩田也称“围田”,是我国先民改造低洼地、向水要地的造田方法,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圩田的基本营造方法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圩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具备较强的生态功能和滞洪排涝灌溉功能,特别是水资源的灵活调配——水渠、内河与外围河湖构成一个完善水系网络。

  在兴化,圩田与垛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卢勇告诉记者,在历史上,垛田是高垛自排,但早在唐宋时期,捍海堤和范公堤就已有了“外圩内垛”的雏形。现在,水利建设将圩田和垛田有机结合——在一个个垛田的外围,修建了大圩,每个圩子规模万亩左右,同时配套圩口闸、排涝站。遇到洪涝灾害时,关闭圩口闸,启动排涝站,降低圩内水位,保证圩内垛田的正常生产。

  卢勇说,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加固了里运河大堤、新筑了苏北灌溉总渠大堤,大大增强了里下河地区的防洪能力;同时,新建了江都翻水站和高港水利枢纽,实现了兴化遇旱引水、遇涝排水,不干不涸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垛田防洪的功能逐渐弱化,经过“放岸”,扩大了耕地面积、便利了农业生产。但变矮的垛田,面对短时间强降雨可能形成的内涝,怎么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化连续十几年修建圩堤、新建圩口闸、排涝站,形成“第二级防洪排涝控制系统”,与垛田的第一级灌排系统互为补充,使低洼农田和村庄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在高家荡村看到,将整个村子围在里面的大圩就像个大圆,守护着一个个垛田。圩堤高约四五米,顶宽4米左右,在村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圩口闸和排涝站。村民杨怀寿介绍,这是村里家家户户齐心合力建起来的,如果遇到洪涝灾害,圩堤能挡洪水,圩口闸关闸防止客水倒灌,排涝站便开机抽排圩内涝水,确保圩内的垛田保持正常水位,使圩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当外河洪水退去,村民再打开圩口闸,确保内外河相通、水系流动。

  “现在,兴化垛田几乎没有洪水和内涝的风险了。”杨怀寿自豪地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