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04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灌溉工程的“历史博物馆”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4日   第 06 版)

  松古灌区千年来不同时期修建的引水、蓄水、补水等水利工程,构筑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也造就了古堰、古塘、古井的传承发展。如何理解松古灌区“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特点?为什么这套体系能称为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博物馆”?松古灌区与丽水另一处灌溉遗产——通济堰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记者采访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王义加。

  如何理解松古灌区“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特点?

  王义加:松古灌区以松阴溪干、支流为主要水源,以堰、塘、井等为调控单元(称之为“瓜”),以圳、渠为传送单元(称之为“藤”)。堰、塘、井、圳、渠,这些数量巨大的灌溉工程节点,由干支毛渠互相串联,有机组合,对灌区内水源有序调配,故称为“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的特点是:雨季蓄水灌溉排涝,旱季山塘井泉补水,系统既充分利用了各种水源、发挥了“瓜”的调蓄作用,也提高了渠道单位引水流量的灌溉、供水能力。再配合轮灌制管理模式,形成了符合现代水利工程理论的多级灌溉系统。

  为什么这套体系能称为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博物馆”?

  王义加:松阳松古灌区并不局限于古堰坝,灌区内古山塘、古渠和古井星罗棋布,实现“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

  从拦水、引水、蓄水、补水到排水,灌溉功能逐步完备;从“七三法”选址、“民办官助”到“借地建圳”,从“牛背调水”到“汴石分水”“定期轮灌”,治水实践精彩纷呈;从组织机构设立、经费来源到水权的确立和处置,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的管理方法。千年来松古灌区的工程形式、管理手段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可称得上是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博物馆”。

  目前,丽水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两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地级市。松古灌区与当地另一处灌溉遗产——通济堰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王义加:2014年,丽水通济堰成功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是世界最早的拱形坝。工程构思独特,择坝址于宽河面,兴建拱形拦水坝、石函水立交、竹枝干支渠,集水利学、力学、结构学、美学于一体。松古灌区则是一项系统化的灌溉工程遗产。在遗产区内,堰、塘、井、圳、渠交错,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多样。

  以丽水通济堰、松古灌区为代表的灌溉工程,让丽水成为瓯江流域最大产粮区。这些灌溉工程,经过千年持续建设,涌现了众多首创性的工程构造、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今天仍持续发挥着经济、生态和文化效益。

  (本报记者  江  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