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25周年。危机发生后,亚洲国家在加强金融改革和监管的同时,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建设。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充满挑战。合作应对困难,也应继续成为亚洲各国的共同选择和行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早的资本项目开放与缺乏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叠加影响。危机爆发前,亚洲一些国家的资本项目快速开放,引致资本大规模流入,助燃了国内资产价格,在经济过热情况下加剧了国内通胀压力。与此同时,多数国家采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稳定汇率,央行经常为国内银行借贷提供隐性担保,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和期限双重错配。外债不断累积,国内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大,美国金融巨头的货币投机炒作点燃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银行出现挤兑,资本瞬间出逃,本国货币急剧贬值。
危机过后,多数亚洲国家积极调整政策,如今抗风险能力已大大增强。各国普遍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早期银行体系存在的双重错配问题基本得以克服,金融稳健性大幅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得以提高。国际收支状况普遍得到改善,目前东盟10国和中日韩等国的平均外汇储备占GDP比例在35%至40%之间。充裕的外汇储备不仅增强了抵御外部金融冲击的能力,也为区域国家更好满足多样性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条件。
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机制。2000年5月,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10+3)财长会议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倡议”。之后,“清迈倡议”又升级为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为成员国在濒临流动性危机或发生危机时提供金融支持,目前资金规模为2400亿美元。为顺应新的需求,2021年成员国对多边化协议条款进行修订,更新贷款条件、增加融资币种等,为扩大资金来源带来新的可能性。各国还在灾害融资支持、宏观经济构架、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数字转型等领域拓展金融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金融合作深化的基础。近年来,亚洲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大幅增加,产业链不断深化。目前亚洲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约为58%,区域内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也超过一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为提升区域金融一体化提供了基本面支持,也使各国对政策协调和危机救助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反复延宕,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外溢性增强、金融危机传染性加大,地区国家实现可持续复苏面临金融稳定、能源安全等多重挑战。对此,亚洲国家应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携手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构筑更加完善的亚洲区域金融安全网。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