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国际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奋发有为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0日   第 18 版)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广袤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业绘就丰收新画卷,离不开科创赋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年12月,地处扬子江畔的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自2018年实体运作以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围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方向,踔厉奋发,向着世界知名“农业硅谷”不断迈进。

  以生物技术赋能,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落户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以叶菜类蔬菜为核心、果菜类蔬菜为特色,联合全国重点蔬菜育种团队与资源,开展蔬菜种质资源库建设、商业化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工作。研究院研发培育的新海青、新快白、结球乌菜等新品种已推广至江苏、上海、云南等13个省份,其中,牛心型甘蓝、杂交黄心乌、杂交白梗菜成为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栽培品种。

  同为入驻企业的博睿迪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的液相芯片,在固态芯片领域实现突破,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全国,涉及农作物、畜牧、水产、果蔬、微生物、宠物等58个物种领域,累计为104个科研院所、高校、种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

  发展智慧农业,让农业生产更智能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搭建完成浦口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打造汤泉农场数字大田、绿丰源谷数字温室、永宁联合村数字渔场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传统农业发展驶入“智改数转”的快车道。

  目前,来自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农业综合服务项目已覆盖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多个省份,打造3000多块智慧试验田,服务亩数超过1000万亩。

  智慧农业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产业。以创新研发为基础,以技术孵化为重点,坚持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之路,一直是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使命所在。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中心让有需求的企业能找到有用的高科技成果,让有成果的创新团队能找到转化运营的企业,让有实力的基金能够找到投资热点,让有想法的创业者能够实现梦想,努力为全国农业现代化聚力赋能。

  聚焦功能农业,加强科研培育

  在功能农业领域,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与外部团队共同建立功能农业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恒宝田功能农业产业研究院(iFAST)。江苏是功能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研究院在这里系统开展功能农业研究和产业化实践,与江苏农垦合作建立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区,与浦口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合作建立南京第一个万亩功能稻米科技示范基地。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所、校)建立广泛紧密的合作关系,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团队超过50个,培育出南京思农生物有机肥研究院、中农宠物营养研究院(江苏)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肩负着“实施国家战略、承接区域需求、打造农业硅谷”的使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奋力在推动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事业中再立新功。

  数据来源: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