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山西大同 谱写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4日   第 15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大同市砥砺前行、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这十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突破前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74.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86.0亿元,经济总量大幅增长;新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大幅提升。

  这十年,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环境质量持续领先。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成为新名片。

  这十年,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政府效能大幅提升。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改革、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制度性成果150多项,基本搭建起“四梁八柱”的改革主体框架,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

  这十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民生保障更加牢固。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安全等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同市将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突出“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对外开放、城市更新、民生保障”六大任务,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在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上不懈探索,努力谱写大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壮大高质量发展动能

  加快产业转型是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传统产业内涵集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的发展方向,大同坚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链”式思维,坚定不移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煤炭电力产业1个千亿级,装备制造、现代医药2个300亿到500亿级,新能源、大数据、文化旅游3个百亿级,新材料、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现代物流4个准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1+9”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格局,成为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由“输煤炭”向“输算力”、“一煤独大”向“多业鼎立”加快转变,基本形成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数字经济产业是大同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目前,已有8家数据企业落地大同,数据产业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投运机架数达7.5万架、在用服务器25.3万台,分别占全省的64.3%、68.5%,年用电量突破15亿度,平均PUE(能耗水平)1.17。预计到“十四五”末,数据产业总投资将达400亿元以上,服务器规模突破200万台,年用电量100亿度以上。

  乡村振兴是大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坚持以绿色、有机、低碳理念引领农业,用市场化、工业化、标准化思路发展农业,用好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和晋北肉类平台三块“金字招牌”,推动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杂粮、黄芪、食用菌、杏果、农文旅融合“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全产业链产值达350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将北肉平台冷链食品加工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园,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统筹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

  生态环境是大同的发展优势,大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同市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33天增加到2021年的315天,增加35.2%,PM2.5浓度由2013年的每立方米46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下降40%。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排名山西省第一,“大同蓝”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和地热能等绿电绿能开发利用达到一定规模。深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生态可为”到“生态有为”的历史跨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强化采煤沉陷区矿山生态治理,努力建设“一带两屏六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森林覆盖率每年至少提升0.5个百分点。

  大同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的美誉。大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四大旅游品牌,开发前景和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大同气候独特,夏季凉爽宜人,夏天平均气温20摄氏度,是全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康养休闲之地。近年来,云冈文化旅游节、古都灯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大同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文旅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同时,大同持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成果,高标准建设晋北城镇圈,强力抓好土地空间规划、交通枢纽建设、开放通道延伸、跨境产业合作工程,把大同建设成为文化交流活跃、先进要素聚集、各类人才向往、企业竞相入驻的“开放城”“枢纽城”“中心城”“人口集聚城”,努力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深化产城融合和共同富裕,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古城是大同人民的精神家园,新区是大同未来发展的活力之源。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大同坚持古城与新区各有侧重、协调发展,让古城更有韵味、新区更有品位。聚焦“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市井气息、丰富古城业态”目标,古城保护修复三年计划基本完成、五年计划全面完善,让古都大同再现恢宏历史风貌。树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理念,高品位加快御东新区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更多的“城市客厅”“会展中心”“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等新业态,努力建设集商务、科创、会展、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活力新区。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促进共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同以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就业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壮大数据服务产业,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增加3万个就业岗位,以此引导社会力量不断创建创优增收致富的环境和平台,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投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络,推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切实抓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数据来源: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