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为了更多山区孩子(二十大代表风采)

本报记者 黄 娴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8日   第 04 版)

  刘秀祥在辅导学生。
  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摄

  天微微亮,教室门外站着一名身穿白衬衣、留着平头的老师,手持书本,正等待即将开始早读的学生。他就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在学生眼里,刘秀祥是人生的榜样。“刘老师的故事激励我读完高中、考上大学,我也想像他一样回馈社会。”刘秀祥曾经的学生李应芬,大学毕业后回到望谟,成为一名教师。

  1986年,刘秀祥出生在望谟县一个偏远山村,幼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身患疾病,刘秀祥独自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和照顾母亲的重任。在乡村教师罗友操的帮助下,他获得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勤奋苦读之余,通过捡废品、做家教维持生计。2008年,刘秀祥考上山东省的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他一手搀着母亲、一手拖着行李,千里迢迢赶赴学校,在学校的支持、关爱下,一边刻苦攻读,一边勤工俭学照顾母亲。

  2012年,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大企业的刘秀祥选择回到家乡,到望谟县打易镇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他说:“比起一个人走出大山,更多山区孩子需要有人指引人生方向。”

  为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做好辍学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刘秀祥骑上摩托车开展家访。劝学路上,他吃过闭门羹、遭遇过误解,但从未想过放弃。“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山里的父母和孩子,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做特岗教师的3年里,刘秀祥先后家访500余名学生,把很多孩子从打工的工地拉回了校园。

  工作时间越长,刘秀祥愈发认识到,要凝聚更多的力量助力乡村教育。这促使他创办了刘秀祥名师(劳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刘秀祥牵线省内外资源,对接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公益讲座、教师研修项目,鼓励、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室还实施“青蓝工程”,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10年来,刘秀祥共开展教师研修、学生德育教育讲座2000余场,联系接收捐助资金1300余万元,资助困难学生4200余名。在刘秀祥的激励和影响下,很多学生毕业后回到望谟,扎根大山。

  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些年,刘秀祥获得的荣誉很多,但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后,刘秀祥干劲更足了,“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继续奋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