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劳模印记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3日   第 06 版)

  中国工业博物馆还收藏了一批与劳模相关的展品,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鲜明注脚,劳模所展现的精神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赵国有

  中国工业博物馆内收藏了赵国有使用过的《挂轮选用表》。

  赵国有1924年生,曾是沈阳第三机器厂车工。1949年,沈阳第三机器厂开始试制一款加工皮带车床,其中的塔轮,既要车外圆又要掏内孔,加工程序复杂,要求精度高,以往加工一个塔轮需要八九个小时,怎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呢?

  得知沈阳第四机器厂的工人车一个塔轮只用4个小时,工效翻了一番。赵国有铆着一股劲儿,索性把铺盖卷搬到厂里,白天黑夜“连轴转”,终于将加工塔轮时间缩短为3个小时。

  不料,刚刚创造的3小时纪录很快就被打破,赵国有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工人的话点醒了他:“咱们要凭技术创造新纪录,才是真本事。” 于是,赵国有从改进工具着手,经过反复尝试,终于把单个塔轮的加工时间缩短到50分钟。

  1950年9月,赵国有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

  张成哲

  在铁西馆内,展示着一台电动筛子,当年,正是它减轻了工人师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工人师傅眼里的“宝贝”。它的发明者,正是张成哲。

  张成哲曾是沈阳铸造厂的工人, 上世纪50年代技术革新大王、职工技协骨干,1979年、1989年全国劳模。他共完成技术革新800余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8项。

  1950年,17岁的张成哲来到沈阳铸造厂,成为一名钳工,他爱学习、肯钻研,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搞技术革新。当时,芯卡生产全靠手工操作,又累又慢,还很容易发生事故。张成哲暗下决心革新芯卡的生产过程。他边工作边学习边革新,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台崭新的自动芯卡机正式诞生了,生产芯卡既省时省力还安全。

  上世纪60年代,沈阳铸造厂生产一种长600毫米的翼型暖气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这样棱角分明的铸件还需要手工操作,8个小时内,一个人要用铁锹往砂箱里装1万斤砂子,百余斤重的砂箱抬上抬下300多次。老师傅们编了个顺口溜:“提起六〇大,神鬼都害怕。”张成哲决心要革新生产方式,在厂领导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六〇大”机械化造型设计小组。3年时间,历经百余次试验,“六〇大”机械化造型生产线正式诞生,造型工人只需把砂箱放到机器上,传送带上的砂子经过漏斗进入砂箱里,砂子装满后自动震动几下,合格的砂型就造好了。

  吴家柱

  博物馆的一个展柜中,摆放着吴家柱使用过的公文包和笔记本,笔记本内页中手绘的一幅幅工艺图线条清晰、数据精准,显示出笔记本主人的细致用心。

  1950年,吴家柱进入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成为一名工人,他勤学好问,踏实肯干。上世纪60年代初,吴家柱找到沈阳拖拉机厂的林海丰和沈阳高压开关厂的吴大有,共同发起组织了职工技术协作活动。他们白天做好自己的工作,晚上和星期天就联系其他先进生产者共同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人越来越多,吴家柱就把自家的两间住房腾出一间来,供大家学习时用。哪里有先进经验,他就到哪里去学;哪里有能工巧匠,他就到哪里拜师求教。没过多久,参加职工技术协作的人数便破百。

  一次,第三机床厂的技术员向吴家柱讲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吴家柱请铸造、研磨专家一起,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很快就攻下了难关。吴家柱带领这个“协作队”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攻关,想国家之所想,急生产之所急,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1959年,吴家柱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本报记者  刘佳华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