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法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法院为何驳回房地产公司的禁令申请?(以案说法)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9日   第 18 版)

  【案情】李某系某楼盘业主。因不满房屋质量,李某通过个人自媒体账号发布了10篇涉及该房地产公司的文章。后房地产公司以李某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中,上述10篇文章被自媒体平台删除。此后,李某又通过自媒体账号发布多篇文章,内容主要是对其购房遭遇的描述和房产质量的主观感受。房地产公司向法院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请求法院禁止李某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侵害该公司名誉权的文章。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的文章反映出李某对楼盘质量的负面评价及对某房地产公司的不满情绪,属于购房者对购房体验和感受的主观描述,但不同于故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房地产公司对此应当予以必要的容忍。从文章阅读量来看,由于案涉文章主要通过李某的自媒体账号发布,李某发布的文章影响范围有限。

  此外,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李某具有侵害房地产公司名誉权的较大可能性,且李某的行为不具有现实紧迫性。如果作出禁令,将严重限制李某作为购房者评论房地产开发商的权利,从而导致双方之间的利益失衡,并引发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人格权侵害禁令阻止购房者发布相关言论的不良示范效应。法院遂裁定驳回了房地产公司的禁令申请。

  【说法】法官表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法人同样享有人格权,房地产公司通过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以请求保护的名誉权,属于其依法享有的人格权。但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强调损害的急迫性、严重性、不可修复性和不可逆转性,所针对的往往是一经发生即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的严重侵权行为。同时,是否作出禁令,涉及申请人的人格权与他人的基本权利之间能否平衡保护,为此需考虑当事人身份,行为的目的、方式与后果以及禁令的必要性等诸多因素。本案的裁定对上述要点进行了充分考量,对双方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平衡保护。

  法官提醒,民事主体享有通过网络发表言论的权利,但不能逾越法律规定的边界。经营者有权依法维护自身的名誉权,但应当尊重消费者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合理评价的权利;消费者在描述自身购物体验和发布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当基于客观实际,不得捏造事实、恶意诋毁。

  (本报记者  亓玉昆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