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人民论坛)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④

仲 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6日   第 04 版)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围绕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文共同体,作出“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面向不同国家和区域,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等一系列专项部署。从发展规划层面明确方向、提供路径,见证我国促进民心相通、加强文明互鉴的坚定决心。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着眼于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国家、政党、社会等多层面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向第五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致贺信,希望中非媒体“努力做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全球发展的促进者”;回信勉励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强调“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贺信、回信等形式指导、推动人文交流活动,展现出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务实态度和真诚意愿。

  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政党与政党交往,要加强交流互鉴,完善沟通机制,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上作出应有贡献。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以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合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始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比利时歌剧院,中国古典诗词在中西乐器和谐共鸣中勾勒起当地观众的“中国记忆”……无数生动案例表明,文明交流互鉴犹如一把“金钥匙”,有助于各国人民打开相互理解的通道,促进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动能。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我们携手合作共赢、加强文明互鉴的愿望也不会变。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民心交融相通,推动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一定能共创人类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