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校园体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还将持续发挥多元价值
新学期开启后,不少学校增加了体育课课时,校园运动氛围愈发浓厚。在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定向越野、帆船等项目走进学校社团,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在广西桂林市榕湖小学,课间的操场因为运动的身影变成欢乐的海洋。在山东日照市青岛路中学,校园体育活动做到了课内与课后、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百余门特色运动课程使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近年来,校园体育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抹亮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越发积极和显著的作用,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实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渐成共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实行,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勾勒出以体育人的新蓝图;《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37项攻难点、补短板措施,使体教融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少年强则国强,体育运动为青少年塑造健康生活习惯,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巩固基石。
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要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保量更应保质,高质量的校园体育不仅需要配套各类软、硬件设施,更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近些年,不少地方提升升学考试中体育的比重,很多测评学生运动情况的软件完成研发并投入使用。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持续发力,产生了令人欣喜的“化学反应”。
加强校园体育活动,还要发挥“教会、勤练、常赛”的价值,通过丰富赛事活动供给,更有力地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如今,传统的足、篮、排“三大球”和乒、羽等“小球”已经成为校园流行运动项目,攀岩、冰雪等新兴运动也在为热爱体育的青少年提供更多选择。目前,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正在进行,赛事在各地设置45个赛区,目标是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部学年段,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新起点。校园体育活力迸发,更需要有多彩赛事活动作为长久支撑。
“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列出的目标,正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中逐渐落向现实。新学期,继续上好体育教育这堂“必修课”,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校园体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还将持续发挥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