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剑川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

千年技艺 雕刻时光

本报记者 李茂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2日   第 07 版)

  雨后初晴,沙溪寺登街上古木幽香。沿着中轴线继续行进,古戏台前台后阁,飞檐翘角;兴教寺梁柱穿枋相连,巍峨壮观。寺登街的古寺古院大多建于明清,是过去剑川木匠留存故土的活计,也向世人展示着匠人精湛的木雕技艺。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海门口遗址”出土的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证实,数千年前剑川先民就已经在湖滨伐木造屋。

  历经千年发展,剑川木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明清时期名扬四海。近至大理宾川鸡足山,远至北京紫禁城,剑川木匠走南闯北,也把技艺传向了四方。

  “剑川木雕技艺讲究层层推进,功夫全在细处。”在工作室内,剑川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向学徒们授艺。他拿着一块镂空花鸟木雕介绍:“立意线描、打粗坯、打细坯,而后再修光、装饰、打磨、上漆……这样一块栩栩如生的木雕需要经历无数道工序方可成品,佳作更是耗时良久,需要木雕师的精心雕琢。”

  传统剑川木雕多取材自当地有名的滇西椴木——青皮木,大多以龙凤、香草、花鸟作为题材,寓意吉祥幸福。笔筒、茶盒……与过去传统木雕不同,段四兴大胆创新,开发木雕文创产品新形式。“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为了传承技艺,段四兴在家乡开起了木雕传习院,广招四方学徒,鼓励学生将流行因素植入剑川木雕,开发创意作品,为古老的剑川木雕注入活力。

  如今,在段四兴等人的努力下,剑川县从事木雕人员达两万余人,培养了一批懂技艺、能创新的技艺传承人。

  “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这首传统小曲唱出了剑川木雕灵动传神的技艺,也唱出了如今剑川木雕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蔡艺彤参与采写)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