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文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11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郑海鸥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1日   第 05 版)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建成开放,游人如织,“唐宋八大家”“万年永宝”“何以中国”等展览成为社会文化热点,《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古韵新声》等电视节目“引爆”大屏小屏,网友创作的清新质朴的文物新媒体产品引发广泛点赞……近年来,“为文物打CALL”“到博物馆去”“博物馆之夜”“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尤其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校,我们能直观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灿烂、独树一帜,也能看到屈辱和挣扎,看到奋起与开拓、奋斗和担当。我国博物馆在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到,博物馆不再是“千馆一面”,展出的内容愈加突出特色,展出的形式愈加灵动活泼,多类型的互动、高科技的运用更是丰富了观展体验,由此带来的思考和感悟既生动又深刻。“参观博物馆像历史穿越,又像未来旅行,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悠长。”观众常常在参观后赞不绝口。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势必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各地博物馆深入发掘馆藏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强调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以“马踏飞燕”为原型的文创玩偶……博物馆文创开发热度不减、创意迭出,有文化有特色的产品持续“圈粉”。文创产品让文物摆脱了展览柜中的“死板”形象,与当下生活紧密融合,让人倍感亲切。参观者纷纷购买并分享给好友,不少人则慕名而来“打卡”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人们的亲密互动,推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人气越来越旺、“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近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广大文博工作者应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