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引西江水解广东西部地区缺水难题

粤西将有双水源

本报记者 王 浩 洪秋婷 罗艾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1日   第 15 版)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示意图。
  广东省水利厅供图

  核心阅读

  8月31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作为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成后平均年供水量20.79亿立方米,可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

  地处丰水区的广东为何要开建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有何难点和亮点?将带来哪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记者进行了采访。

  

  8月31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

  汩汩西江水,将从广东省云浮市西江干流地心村河段始发,翻群山、穿隧洞、连水库,穿行约500公里,润泽粤西地区。工程建成后平均年供水量20.79亿立方米,可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

  盼水——

  优化水资源配置,破解粤西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等难题

  缺水的记忆,印刻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北插村党支部书记郭朝栋的脑海里。

  在北插村,有水难存,十年九旱,浇地喝水常常要四处找水。“喝上放心水、浇上丰收水,是村民们的期盼。”郭朝栋说。

  同样盼水的,还有徐闻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符宏志。“作为南菜北运的基地之一,全县90%以上的蔬菜要运往北方。”符宏志说。

  “菜篮子”却是“旱窝子”。符宏志感慨,徐闻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如果能解决缺水问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能再上新台阶。

  广东降水丰沛,为何为水而愁?“粤西地区尤其是雷州半岛,是有名的干旱之地,这里的沿海诸河多为中小河流,自然调蓄能力弱。加之降雨集中、丰枯变化幅度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易越涛分析,“地表水匮乏,导致当地工农业过度开采地下水,又造成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就广东而言,虽说水系密集,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的蓄水能力较差,水资源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申宏星介绍。

  因此,建设重大引调水工程,是确有所需,更是势在必行。“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立足流域特点,江库联网调度,以丰补枯,可有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申宏星说。

  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早在2007年水利部组织编制珠江流域综合规划时,要求珠江水利委员会立足流域整体,以系统思维解决粤西地区缺水问题。2013年,珠江流域综合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为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立项奠定了规划基础。广东省水利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及工程沿线地市政府,挂图作战,压茬推进。从项目总体方案获批到国家正式批复工程可研,历时不到两年,在同类项目里速度最快、用时最短。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珠江流域水资源调配格局。“西江水将通过隧洞、箱涵、渡槽、倒虹吸及管道等输水方式,经过泵站加压提水,满足阳江、湛江、茂名、云浮4市供水需求。”申宏星说。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可长远解决粤西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大幅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乔建华介绍。

  调水——

  全力攻关隧洞地质条件复杂、江库联网调度等行业难题

  从西江到粤西,既有连绵的云开大山,又有平缓的滨海平原,既要连通10座水库,又要跨越诸多中小河流……跋山涉水间,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这是广东历史上引水流量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供水体系庞大,其中不乏行业性甚至世界级技术难题。”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盟介绍。

  全线物探、雷达扫描、累计钻孔上万米,获得的一个个数据揭开了工程区的地质状况。“蚀变风化、岩溶、断裂、岩爆等遍布,隧洞地质条件之复杂十分罕见。”王盟介绍。

  与此同时,工程输水干线90%以上为隧洞。如何开凿掘进、隧洞如何确保稳固,成为工程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适应不良地质条件,岩石隧道全断面掘进机选型难度大,需研发具备智能感知、防卡等多功能和同步衬砌施工的设备,使其适应软岩大变形、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介绍。

  “多单位整合资源,通力合作,加快研发和改造步伐,攻克关键技术,提升设备制造水平。多类型掘进设备将被运用到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精准选用,确保隧洞高效安全贯通。”王盟说。

  江库联网调度是工程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在庞大的水网体系中,取水区和受水区的降雨、径流各不相同。大江、中小河流、水库的雨水情差异显著。此外,调水还要统筹考量城镇供水、农田灌溉、压减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目标需求。我们搭建复杂调度系统,努力实现集约高效、调控有序。”王盟介绍。

  开展高水压隧洞衬砌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攻关,确保隧洞稳固;提升大流量泵组技术研究与应用,取水泵站单泵每秒可抽22吨水,提水高度约160米;探索长距离深埋管道智慧运维、数字孪生工程建设,让工程建设管护更“智慧”。

  “针对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各阶段的难点,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充分论证,全力推进科研课题取得突破,为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刘元勋说。

  治水——

  进一步完善珠江流域水网布局,助力大湾区水安全保障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江汇流,八门入海,水网密布。多年来,各项珠江治理工作不断推进。目前,流域累计建成江海堤防2.7万多公里、各类水库1.7万多座、各类蓄水工程14万多座,流域整体防洪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基本完善。

  与此同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防洪减灾形势严峻等问题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离不开一张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水网。

  “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等需要,优化水网布局,高效发挥水网功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水支撑。”易越涛介绍,“比如,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让东江和西江相通,改变深圳、东莞等完全依赖东江单一水源的格局。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让粤西地区有了西江水和本地水双水源。”

  联网强链,保障水安全。考虑到极端气候多发的趋势,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水利厅等聚焦保障防洪安全,重点加快大藤峡等控制性枢纽的建设,推进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滞洪区工程、大湾区生态海堤建设等,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在确保供水安全上,我们推进重大水源工程建设,特别是西江水资源提升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等各项工作,水网串点成链,助力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易越涛介绍。

  调水补水,修复水环境。“水利工程建设要聚焦河湖生态问题,打造生态水网。”刘元勋介绍,“比如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可通过引调水,用地表水置换超采的地下水,恢复被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实现地下水位回升和河湖生态恢复。”据预测,工程每年可减少地下水用量5.66亿立方米,减少挤占河道生态水量1.85亿立方米。

  保护生态成为重大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针对湖库富营养化、河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水利工程着力促进水循环、补充水资源,不断改善水环境。”刘元勋说。

  “接下来,我们接续全力做好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珠江流域水网,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易越涛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