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经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赵梦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30日   第 12 版)

  近年来,为推动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了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落户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自2018年5月实体运作以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围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在载体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开放平台促进产业技术孵化

  走进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公共创新平台共享实验室,土壤检测、农产品品质分析、食品检测等仪器一应俱全,可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和500余项技术服务。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还联合入园企业、院士团队申建了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绿色智能肥料创新、长三角地区叶菜类蔬菜遗传育种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此外,中心还联合新希望集团、中信农业等企业组建了多只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联盟总规模达17.8亿元,通过产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周蓉蓉介绍,中心以创新研发为基础,以产业技术孵化、产业化为重点,是一个全域性的开放共享创业平台,力争走出一条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为助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中心积极开展孵化基地建设,第一期已建成智能型连栋薄膜温室、大跨度单体大棚等设施。目前,有11家高科技农业企业入驻并完成数千个品种的培育试验。中心还与宿迁泗阳、镇江丹徒、泰州靖江等地签署合作协议,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供孵化基地与应用场景。

  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走向纵深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与其团队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成立了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致力于新一代农业传感器、机器人、特色作物精准作业测控技术产品等的开发及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邹学校领衔的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落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后,培育出的“新海青375”青梗菜不仅颜值高、品质好,同时纤维含量低、口感软糯,全国示范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高端人才愿意前来,源自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走向纵深。目前,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科研院所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团队超过50个,打造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培育了南京思农生物有机肥研究院、中农宠物营养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机制释放农业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充分激发创新发展动能的关键。在建设投入和项目运营上,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积极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投资溢价、服务增值、管理提效。同时,制定出台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园项目评估管理办法,从科研投入、发展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入园项目开展考核。截至目前,中心共清退和迁出企业8家,形成了入驻企业动态管理良性循环机制。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激活了各类主体的活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驻项目累计申报专利227件,深农智能、极目机器人、阿农物联网等企业的创新科技成果,入选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同年,入园企业共签约合同2000余份,合同交易额超10亿元。

  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表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要进一步释放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潜能,促进高端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就地转化,加快打造农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带动全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