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2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既要探“源” 也要观“流”

李守奎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0日   第 07 版)

  2010年安阳殷墟大司空村东出土的刻辞卜骨。
  李守奎供图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遗存丰富,文献记载详备。

  文明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不同地域有不同表现。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需要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多年努力,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比如农作物的驯化、礼乐的发明与传播,都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线索。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考古学家认为,中国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河南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提供了8000年前早期先民开始探索文字的线索。山西陶寺、浙江良渚、山东丁公等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少量的文字资料。

  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商晚期部分器物上的铭文字形态与同时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字形态存在差异,或是取象于更早的二里头文化的礼器,这或为夏代已进入文字时代提供了重要佐证。

  显然,社会的文化积累不可能一直仅仅依靠口耳相传。政令的颁布、大型工程的管理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帮助,信仰与思想更需要文字来进行整合传播。从龙山时代、二里头文化再到殷墟,我们可以慢慢勾勒出早期中国文字的演进。而另一方面,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楷书,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字,却是脉络清晰,不仅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国地域辽阔,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却非常牢固,历久弥坚,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书写起了巨大作用。中华文明一经诞生,就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多民族不断融合,保持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而这一切通过不间断的历史记载传承至今。其中,文字的作用不可低估。从这个角度来看,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不仅“源远”,而且“流长”。因此,我们既可探源,也能观流,更可以溯流而上。探“源”可知来自何处,观“流”可知去向何方。

  (作者为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