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剧是山陕梆子的一支,自诞生之日起便名角辈出。近日,作为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的重头戏之一,“蒲剧表演艺术家王艺华、景雪变戏剧表演艺术50年暨戏剧教育与传承汇报展演”成功举办。在演出答谢环节,景雪变上台吐露心声:“我们只是舞台上报春的梅花,人民却把整个春天给了我们。”其情其景,动人心扉,台下掌声连连。
戏曲演员从“四功五法”的严格训练中入门,从对前辈传授的传统戏的模仿着手,往往在演出传统古装戏达到一定火候时,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家。令人欣喜的是,一些艺术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中奋发努力,绽放光彩。景雪变是其中的代表。从艺50年来,她主攻小旦、刀马旦、花旦、青衣等,现代戏、古装戏兼能,其唱腔风格既慷慨激越又婉约俏丽,极具蒲剧声腔之神韵;表演真切自然,细腻传神,凝重大方,以担子功和水袖功见长。景雪变的艺术历程,由传统戏起步,通过演现代戏向着自己的艺术高峰攀登。
我和景雪变初识在1996年。她从山西运城来京,找到中国戏曲学院。见面没说几句,她就直截了当地对我说:“我要读书。”彼时,她已是蒲剧名角。1994年,她主演《关公与貂蝉》,获第四届文华表演奖。1995年,她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我问她准备学什么专业,她回答:“我想学导演。”我一听很是高兴。演而优则导,有戏曲舞台实践经验的演员做导演,更得心应手。1998年,她走进中国戏曲学院导演进修班,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艺新理念。不过,景雪变最终没有做导演,而是继续做演员。她担任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团长,培养出几十个全国戏曲小梅花奖演员。孩子们亲切地叫她“校长妈妈”。
景雪变是演传统戏出名的。她演的《打金枝》《柜中缘》《宇宙锋》《阴阳河》《火焰驹》《穆柯寨》《杨门女将》《窦娥冤》等古装戏,都十分出彩。但她决心一改戏路子,塑造个性鲜明的当代女性形象,表现当代生活。她看好了原创现代戏《山村母亲》。
这出戏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母亲豆花婶为了儿子能走出大山开创新生活而勇于负重的一段艰难岁月,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人际关系。剧本主题积极向上,人物形象接地气。
第一次观看《山村母亲》时,剧本深刻的人文内涵、景雪变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07年,在苏州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我有幸再次观看《山村母亲》。那天是午场演出,观众大多是苏州本地市民。豆花婶的唱念做舞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浓厚的艺术欣赏兴趣。演出结束,不少观众涌到台口,鼓掌欢呼。他们中不少人第一次听蒲剧,第一次感受蒲剧的魅力,第一次知道遥远的黄河边上还有这样一位艺术家。景雪变和蒲剧在千里之外的江南,遇到了知音。
《山村母亲》的成功缘自鲜明的主题、深刻的人文内涵,也缘自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该剧的整体设计、唱腔、身段都经过精心研究,努力做到戏曲化。剧中,景雪变的演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她有意识地将传统戏曲身段化作人物动作,其眼神和表情变化是戏曲化的。比如,角色在擦窗户时,她就化用了蒲剧《挂画》的椅子功。
演现代戏,对景雪变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她的目标是创作可以和传统戏相媲美、脍炙人口的现代戏曲。将现代戏的剧本戏曲化,就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程式规范,使用戏曲艺术的舞台技术。戏曲艺术的舞台原则,有个高标准的表达是“有声皆歌,无动不舞”,即尽可能把舞台人物的语言音乐化,把舞台人物的动作舞蹈化。景雪变的水袖功和担子功就非常精彩。如何遵循这种舞台原则,运用戏曲艺术的功法塑造现代人物?经过数年努力,景雪变和她的团队将《山村母亲》打磨成可反复欣赏的戏曲精品。
豆花婶所到之处受到观众欢迎,还有了追随不舍的“粉丝”。有翻山越岭赶路百里的山民观众,有70岁的老人带着近90岁的父亲追看演出,有90后观众身穿自制的《山村母亲》文化衫……现代蒲剧《山村母亲》的成功,再次证明戏曲现代戏大有可为。
这些年,景雪变最希望的是让更多年轻人尽快走上蒲剧舞台的中心。“青年潜力巨大,传统戏曲的勃兴要靠他们这一代,未来的观众群体也要靠他们去聚拢。”在景雪变从艺50周年暨《山村母亲》演出2000场之际,祝福她在戏剧舞台和戏剧教育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景雪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代表剧目有《刘胡兰》《关公与貂蝉》《打金枝》《杨门女将》《山村母亲》等,曾获文华表演奖,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