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

智能修复 古籍焕彩

本报记者 姜晓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6日   第 13 版)

  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台方形的钢制机器正在运转,从机器上的圆形玻璃往里看,几本泛黄发旧的古籍书页张开,整齐地放置在架子上。

  “这是一台为古籍脱酸增强的批量化、智能化处理装置,古籍经过分页、预真空、雾化、真空干燥等步骤,达到脱酸加固的效果。”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介绍,这台机器目前最多可同时处理16本书,工作人员在操作屏上可以看到各项数据,方便控制修复过程。

  古籍脱酸增强就是用药剂中和纸张内的酸性物质,起到延长纸张寿命的效果。樊慧明介绍,智能化处理装置采用机械与气流相结合方式使书分页,再通过负压方式真空干燥,将书页中的酸和水分压出,以超声雾化方式均匀喷洒药剂,有效防止修复过程中对古籍的不利影响。

  “我们研制的机器目前容量是16本书,但可以做到多本书同时修复,一批书籍的修复时间大概在两个小时,比手工修复一本书快了近两天。”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俊丽说。

  樊慧明与古籍保护研究的结缘源于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2006年,樊慧明团队接到为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研制耐保存纸张的任务。在此期间,团队发现一些重要历史文献损毁较严重,在广州市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樊慧明开始走上古籍修复之路。

  “不仅古籍修复难度大,近现代文献的保存也不容乐观。”据樊慧明介绍,近现代文献多采用机制纸,酸性强,“造纸时,生产方为了高效低成本生产,所用原料杂、加入化学品多,对纸张耐保存性考虑不足。”

  针对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难题,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于2020年成立。目前研究中心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名研究生,都是跟纸张、油墨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手”。研究团队通过方法创新、化学品与智能装备的研制,在整本书批量化脱酸加固、耐保存书画和文献用纸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团队科研背景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化工、印刷、自动控制等方向。”为了提升修复效率,樊慧明团队还邀请了自动控制以及设备研发的高级工程师加入,自主研发设备,希望让修复更快更好。“古籍及近现代纸质文献修复保护任重道远,对大多数损毁程度较低的纸质文献,我们走智能化、批量化修复的道路,才能赶得上、来得及。”樊慧明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