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握刻刀,左手大拇指抵着刀刃边缘,刀尖在木板上自如游走……许挺眉头微皱,全神贯注,不一会儿,一个反文“学”字轮廓便在他的刻刀下凸起。“这叫‘发刀’,即沿着刻墨线外周2—3毫米处,在木板上刻凿出字体轮廓。然后逐一雕刻点、钩、撇、捺等笔画,细刻直至成字,这步称‘挑刀’,最后剔除板内余木。”许挺说,这门技艺,讲求慢工出细活,是实实在在的精雕细琢。满打满算,他一天仅能刻不到50个字。
许挺是江西抚州市金溪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一名执法员。2009年,他结识了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加泉,从小就对刻印感兴趣的他,开始向王加泉拜师学习。现在,许挺是师门里唯一还在坚持练习、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弟子。
据记载,“金溪浒湾男女皆善于刻字印书。”郑振铎先生将金溪浒湾与福建连城四堡、北京、湖北汉口并列为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在古代,雕版印刷是一门产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多是分工作业,包括制版、雕版、印刷等多道工序。
38岁的全建武师傅专门负责制版,别看他年纪不大,可是制版的行家里手。“我十几岁就开始做木匠学习制版,这道工序不复杂,主要是注意选料。”全建武介绍,制版一般选栎木、椿木、樟木、梨木等,因为这类木纹路是横向的或者错乱的,且木质致密、硬度高,雕刻的时候木屑会一片一片地出来,不会出现“雕一片出整块”的情况。
制完版后,就是写样和雕版。写样即手艺人将文字工整地誊写在极薄的纸上,写好的纸张反贴于板面,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显现于板面上。雕版便是将板上有墨迹的部分保留,将空白部分用刻刀剔除,使有墨迹处形成约1毫米凸起的阳文反字。紧接着的印刷环节也考验着技巧,印刷师要用棕帚蘸墨汁擦涂版面,后将宣纸铺在版上用棕帚抹擦,其间,需要拿捏好力度。最后再经过分书、包角、打眼、订线等环节完成装帧工序。
近现代以来,机器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这项技能变成了珍稀的艺术。“冲击不可避免,但是我不希望雕版印刷术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凋零。”许挺说,最近他萌生了不少新想法,“可以把刻板做成艺术品,比如私人订制,找优质木头雕刻客户喜欢的诗词文章等。另外,还可以拍摄相关短视频,让更多人对雕版印刷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