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强调要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城市建设,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城市具有高强度社会、经济集聚效应,人口密集,资源消耗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城镇建设须全盘考虑,既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也要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各地理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采用高标准规划设计理念,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如果不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就会失去生机活力,甚至会因生态环境恶化而陷入生态危机,威胁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未来发展。过去,有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因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导致城市的自然蓄水、调节能力下降,降低了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这警醒我们必须保护好城市生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也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城市文化涵盖的领域很丰富,既包括人文、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精神方面,也包括建筑、文化设施、历史古迹、文化遗产等物质方面。例如北京的京剧、四合院、胡同、城墙等,均属于“老北京”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符号特征鲜明,荟聚成北京城市文化底色,令市民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增强了北京文化的魅力。
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在城乡规划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努力使城市拥有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近年来,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就是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凭借美丽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城市,获得了口碑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截至2021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以及城市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开,城镇化率还将继续提升。在“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各地有必要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周密而科学的城市规划,打造和谐宜居、文明智慧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光明日报》,原题为《让城市生态与文脉传承并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