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0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海南陵水传承保护疍家文化

渔家风情代代传

本报记者 孙海天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4日   第 13 版)

  百年来,他们依水而居,舟楫为家,靠岸成村;他们建渔排、搭木屋,漂浮海上,靠渔为生。

  他们是疍家人。

  疍家人属于汉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上,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逐渐产生了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就有几个疍家人生活的海上村落——新村镇的海鹰、海鸥、海燕3个村和英州镇的赤岭村。目前,新村镇有渔排456户、船舶1475艘,有5000余人常年生活、生产在海上。

  在新村港,一排排船屋漂浮在海岸边,船屋外是由“田”字形养殖网箱组成的疍家渔排,每家每户的船屋、渔排相互挨着,由点成线,由线成片,形成了广阔的海上村落。

  船屋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一应俱全。村民们白天在海面工作,晚上回屋里休息。为了出行方便,疍家人还创造了一种出行工具——“海上出租船”,穿行于各渔排与码头间,供村民买卖、孩子上学、游客参观等使用。

  疍家人靠渔为生。在新村港,渔民们凌晨时分就出海打鱼,清晨带着新鲜海货赶回码头贩卖。留在家中的成员则负责整理渔获、洗刷渔排、编织渔网等工作,一家人相互配合,创造美好生活。

  常年漂泊海上,疍家人创作出独特的疍家曲调“咸水歌”。“咸水歌”是一种渔歌,也是海南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民歌之一,承载着“一曲传情,景寄于情”的疍家海上民俗文化记忆。

  为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挖掘疍家文化底蕴,进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近年来,陵水大力治理海域生态环境,坚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推出“文化+旅游”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从水质污染严重、渔排杂乱到海水清澈、渔排有序干净,如今,新村港的环境已经大变样,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在新村码头,海南疍家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进度已完成一半,海上疍家民宿也在加快发展。据了解,海南疍家博物馆建成后,将与新村镇域、疍家聚落、南湾猴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渔港码头等形成旅游产业体系,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多元化集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不久前,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陵水调研时提出,陵水要肩负起传承保护发展疍家文化的重任,聚焦疍家民俗特色,形成旅游新业态。接下来,陵水将进一步打造疍家风情小镇、海洋旅游小镇等文旅项目,将疍家文化承载的丰富意蕴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