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2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思想纵横)

刘梁剑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8日   第 11 版)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主席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致贺信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具有多样性一样。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传统、风土民情,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千百年来,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让人类文明百花园绚烂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需要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然而,一些人抱持“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甚至想改造其他文明。这实际上是对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的一种无知和偏见,结果不但不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反而会留下无数混乱。应当看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应当珍爱和维护这种多样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承认文明的差异性、尊重文明的独特性,才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对待不同文明要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互鉴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国始终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积极推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既让中华文明发展充满勃勃生机,又为其他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凝聚不同国家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