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新农人 新天地(遇见)

余 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5日   第 20 版)

  7月初,“双抢”农忙即将开始,我再次来到湖南益阳谢林港镇谢林港村。

  在一家农业合作社,我见到了衣着整齐、坐在操作间里的李进。他正在用手机查看即将收割的稻谷的生长情况。李进是这一带流转了2000亩田地的种粮大户。土壤墒情、农田小气候监测等24组智能化设施,在操作间里一应俱全。

  李进向我介绍合作社的智能化设施。田间地头的传感器、摄像头,连着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农机管理云平台,这三大平台可是指挥农忙的“大脑中枢”。李进流转的2000亩稻田被他细化成12个区块,在合作社的显示大屏和手机应用上,随时能查看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等信息。

  李进说:“去年的粮食平均亩产比往年增加100多公斤,创下村里历年最高纪录。今年,产量只会增不会减!”

  我第一次见李进,是去年3月初,春种还没开始。我在清溪村驻村采访,得知李进在相邻的谢林港村种粮,动静挺大。照他父亲李昌立的话说:“胆大包天,敢流转2000亩地!”李进当时刚成立合作社,合作社里是清一色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农药用无人机打,看屏幕就能指挥田间劳作。

  “什么互联网、大数据,飘在天上、浮在空中……”

  “2000亩,集中全村的地、大家的饭碗啊!农忙时只看见机器、见不到几个人……”

  李昌立觉得儿子不太像农民,村里种了一辈子田的老人也没少议论。

  那天,李进进行无人机喷防,村里的老人纷纷来看。

  风力等级、气温,都适宜;药水用量、喷洒速度调到最佳;调整喷头打开比例,打开地头地脚漏喷、重喷提醒。

  一切调试妥当,按下按钮,无人机呼啸升空,精准作业。大家眼见为实,也开了眼界,这才放心地慢慢散去。

  李进原本在镇上开货厢厂,生意很好。父亲突然病倒。他只好接下父亲的400亩田。

  种上地,父亲的身体竟慢慢好了起来,再复查,已无大碍。在种地的过程中,李进渐渐悟出了些门道。父亲年迈,虽然身体好起来了,但也该让他颐养天年了。李进暗下决心,既然已经种上了田,要干就要干出名堂!他瞄准规模化种植,开始流转田地。

  田地慢慢上了规模,李进组建起一支年轻的团队,开始了“规模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农业种植。

  李进身边,来了不少从农校、商校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决心要用新式方法种田。这个“新”,是能用机械的就不用手工;能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就要加大投入,搞智能化。

  李胜军,80后,修车技术一流,合作社农机操作员;李军,30出头,管财务精打细算,买智能农机才叫舍得;李庆,90后,农业科技信息,他门儿清……

  从过去进城务工,到返乡种田;从解决温饱,到提升品质。李进团队中,不乏再创业的农民工、怀揣梦想的高校老师、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他们带着技术下乡、心怀梦想归田,“农民”的身份内涵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搞智能化农业,成本降了,产量升了。如今种粮,产供销都能在网上完成。坐在办公室,我们照样可以种田、卖粮!”

  眼前的李进比去年更成熟,也更自信了。

  这时,李进的父亲送凉茶来了,外加一个大西瓜。他笑着对我说:“今年,他们新买了全智能无人机,喷防一天能干500亩;马上的‘双抢’,大型收割机6台、运粮车4辆、秸秆打捆机2台、抓包机2台齐上阵,一天能收稻谷200亩。哪里是我们用镐锄镰犁能比的哟,比不了,比不了。”

  “您还讲少了。合作社有温室大棚育秧,有烘干、除尘一条龙的智能化粮库。大棚育苗、田间管理、收割烘干,都实现了标准化管理。过去种地靠吃苦,现在种地看数据;原来农民‘靠天吃饭’,如今大数据说了算!”李进得意地讲着。

  早稻收割即将“开镰”,在这新天地里,李进们正心怀梦想,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