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半年中国建筑集团累计新签合同额突破两万亿元——

擦亮“中国建造”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5日   第 06 版)

  1100块玻璃引入屋顶自然光,电动天窗打造“会呼吸的大厅”,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新馆;1300多台大型机械给碍航山体降高,300个温度传感器实时守护地下管廊,这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日前正式投运的鄂州花湖机场;1504个模块化箱房“搭积木”,减少八成建筑垃圾、节约七成用水用电,这是全国最高最大的模块化建筑——近日封顶的北京亦庄蓝领公寓项目……

  这些工程项目,均出自中国建筑集团之手。中国建筑是全球建筑业首家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双万亿”的投资建设集团。今年上半年,累计新签合同额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建筑业务继续双位数增长。

  在中国建筑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看来,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我们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坚持在规模中强质量,在质量中创效益。”

  加强自主创新,让“中国建造”自立自强。近年来,中国建筑的研发投入年增速保持在30%左右,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解决“水冰转换”难题,让国家游泳中心从“水立方”变身“冰立方”;研发预埋件焊接机器人,助力“华龙一号”建成投运。智能造桥机、高原零海拔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应用,提升了“中国建造”的科技含量。

  加深数字化转型,让“中国建造”智慧高效。当前,依托上万个在建项目、45万家上下游企业,中国建筑正积极布局研发建筑工业机器人、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提升数字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绿色发展,让“中国建造”更加清洁低碳。在广东深圳,中国建筑研发的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能够将屋顶的光伏发电储存起来并实现柔性使用。运行一年来,节电超1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超33吨、减少碳排放超47%。近年来,中国建筑大力发展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建材、绿色运维等,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竞争力。

  抓创新、促转型、谋低碳,中国建筑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创造了良好业绩。在国内,高质量完成G20杭州峰会会场、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冬奥场馆等重大工程。在海外,中国建筑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设了非洲第一高楼、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擦亮了“中国建造”的金字招牌。

  “今年是中国建筑组建40周年。我们将致力于成为价值创造力强、创新引领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国际竞争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郑学选表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