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 全民动员
本报记者 张艺开 刘梦丹
一声哨响,10多名少年猛蹬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几道弧线。这里是哈尔滨市平房区冰球馆,全区多支中小学冰球队常年在此训练。
36所冰雪运动场馆,10座冰上运动中心,85块冬季公益冰场……近年来,一批批冰雪运动场所设施拔地而起,让哈尔滨的冰雪运动从“冬季”走向“四季”,也使城市“30分钟冰雪健身圈”日趋完善。
“哈尔滨的名声响、硬件强,未来将进一步放大体育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哈尔滨市体育局局长赵竹帛介绍,用好冰雪优势,哈尔滨正在创建国际冰雪体育赛事之都,每年举办中国杯国际冰盘公开赛等各类冰雪体育赛事和活动多达190余项。
梦幻冰雪馆、冰雪艺术馆、冰雪秀场……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现场,摩天轮旁吊车林立,几大场馆施工正忙。“雪花摩天轮今年底将投入使用,明年项目全面投用后,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将实现一季变四季。”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副总经理刘仁涛说。
《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确定了哈尔滨冰雪运动发展目标,到2025年,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占全省1/4以上;到2030年,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1/3以上。
“哈尔滨市将围绕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目标,进一步巩固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优势地位。”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耕说。
减排降碳 擦亮蓝天
本报记者 刘梦丹 方 圆
万里晴空下,棉花糖似的白云一朵接着一朵,柳枝倒垂岸边,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晨跑后,齐齐哈尔市民王凡在朋友圈晒出自己随手拍下的蓝天,“今天又是个‘鹤城蓝’。”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齐齐哈尔市的优美底色。然而,产业结构过重、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曾经让鹤城的天空蒙上一层“灰尘”。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下大力气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工作,多策并举减污降碳,打响蓝天保卫战。
针对工业企业,齐齐哈尔市“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做减排方案。“市里组织专家为企业现场讲解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原理,指导改造、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位于富拉尔基区的建龙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叶志海说。
一手抓重点行业“提升”,一手抓落后产能“退出”。2017年以来,齐齐哈尔市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22万吨,淘汰造纸产能1.97万吨,拆除或封存12套火电机组,退出煤电产能18.6万千瓦。
“我们加大推进集中供热力度,并推广清洁能源替代散煤,近两年,齐齐哈尔市累计替代或削减散煤使用量87.06万吨,建成区内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科负责人李宁说。
据统计,2021年齐齐哈尔市优良天数达352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全年未发生重污染天气,创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水平。
党建引领 产业兴旺
本报记者 张艺开
支起大铁锅、挂上鱼皮画、修葺采摘园……在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村民尤明芬的家庭旅店装修一新,引来不少游客参观。
多年前,村民们还靠打鱼种地为生,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记得,第一次提出“弃船上岸,转产增收”时,不少村民犯嘀咕:“搞旅游?村里从没有人干过,行得通吗?”
支部做引领,党员做示范。村两委一班人外出学习经验、交流项目,回来后指导党员尤明芬率先开办家庭旅店,随后,带动全村建起30多家旅店。
“村子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八岔赫哲族乡党委副书记蒋丽丽介绍,八岔村依托民俗文化和边境风光优势,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升级游览体验,5年来,累计实现旅游纯收入300多万元,带动赫哲族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鱼制品加工厂、鲜食玉米加工厂、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也接连落成,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长,全村走上渔旅融合、多元发展的致富新路。
党建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八岔村只是一个缩影。“县、乡、村逐级制定规划方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硬性指标,纳入县乡党委目标责任制考核。”佳木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玉军介绍,全市编制村级集体产业项目库,建立域外中小企业家信息库,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近10年间已引进598个产业项目落户到村。
粮食加工 农业增效
本报记者 刘梦丹 张艺开
一粒玉米,如何身价倍增?
走进绥化市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发酵产业园加工车间,见证奇妙变化:玉米颗粒变身淀粉,加工提纯得到葡萄糖,再经发酵生产出核苷、核苷酸类产品。
产业链拉长,附加值翻番。“我们的主打产品呈味核苷酸市场价格在8万元—9万元/吨,今年产值预计达到8亿元。”肇东星湖总经理黄励坚说,玉米粒儿千变万化,越变越金贵。
精深加工发力,农民跟着受益。“这两年,加工企业敞开收购,一斤玉米潮粮价格从四五年前的0.7元左右涨到1元多。”绥化市青冈县中和镇兴国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大户李国芳去年种了9300亩玉米,刨去承包费等成本,纯收入650余万元。
绥化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去年粮食产量达230.8亿斤。党的十八大以来,绥化市围绕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我们推行‘链长制’,一个产业、一名链长、一套方案,构筑起玉米生物发酵、生鲜乳肉深加工、大豆、麻业等六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绥化市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目前,全市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百户。
垦地融合 助农增收
本报记者 方 圆 刘梦丹
走进抚远市通江乡东发村种植户孙国辉的托管地块,千亩水稻长势喜人,仿佛在提前诉说秋日里的丰收景象。
北大荒集团前哨农场有限公司区域农服工作人员李佩林正在田间指导晾田控病工作,“现在分蘖数已经达到标准了,记得要及时做好排水晾田,控制无效分蘖,施用穗肥同时开展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李佩林一边仔细查看农情,一边叮嘱孙国辉。
“把土地托管给农场经营,种植标准、管理标准都非常高。春天种子化肥统一供应省了不少钱,这几天因为除草时间特别精准,又能减少一次除草剂使用,一亩地省下8.6元,丰收没跑了。”孙国辉笑呵呵地说。
为了进一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2020年12月,北大荒集团成立了农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组建21家区域农业服务中心,通过土地生产环节托管、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投入品辐射销售、跨区作业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去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80万亩次,带动农民12万余户,每亩可为农户节本增收50元至70元。今年,我们计划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5200万亩次。”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段兰昌介绍,由集团实施全程托管的土地,玉米、水稻、大豆平均亩产可分别增加200斤、140斤、33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