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新青年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10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肯下苦功夫 赢得主导权(青春日记)

童 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0日   第 05 版)

  2005年,我入职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在运营、调度等岗位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我对电网的防雷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传统防雷是通过在设备上安装避雷器等装置实现,能否通过研制高精度雷电探测装置,搭建一个智能化防雷系统,预测雷电并超前预警,最大化降低雷电危害呢?

  有了想法,我便迅速投入到动态防雷研究中,带领团队着手进行“智能电网动态防雷系统”的研发。这项研究涉及通信、电力、气象等多种学科知识,我几乎全靠自学。2016年除夕夜,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为系统的抗干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测试环境,我把妻子和孩子送回娘家,用3天时间在家里搭建了临时实验室,楼顶、阳台、窗台上装满了探测频路的天线,电视、电脑等近10个显示屏成为我的实验大屏。别人举家团圆一起看春晚的时候,我进行了通宵的实验。

  辛苦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5月,我们的系统在苏州正式投运,系统可探测1万平方千米内的雷电活动。

  传统防雷领域的国际标准由少数发达国家牵头制定,标准一旦更新,我们就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跟随。2018年3月开始,我投入大量精力编写动态防雷国际标准提案。2019年国庆,我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圣保罗,迎来艰苦卓绝的国际标准第三轮立项答辩。在答辩会上,我靠着详实的提案方案和研究成果,赢得好评,获得了全球首个动态防雷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在过去的几年,我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也正在加快动态防雷技术在石化、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探索。走好科研之路需要耐心、恒心和专心,唯有大胆开拓,脚踏实地,拼搏奋斗,方能不负韶华,取得更多成绩。

  (作者为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科技互联网部员工,本报记者王伟健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