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强调:“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有的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有的学以致用、创新创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本期教育版,让我们走近几名高校毕业生,听听他们的人生选择与青春故事。
——编 者
昌吉学院毕业生加德热拉·哈布力
退伍不褪色,用青春奉献家乡
本报记者 丁雅诵
“站在人生的路口,我希望自己仍然像一名军人一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毕业生加德热拉·哈布力,曾有过5年的军旅生活,“退伍不褪色”是她心中坚定的信念。
加德热拉的家乡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距离中哈边境线不远。“每次走过边防哨所,我的家人总会注目许久,眼里充满敬意。”加德热拉说,“穿上军装,从小就是我心中的梦想。”
大一时,看到征兵信息,加德热拉立即填写了申请。经过层层选拔,她跨越3500多公里,从西北边疆来到蔚蓝大海,成为海军辽宁舰某部门操舵兵。5公里晨跑、百米游泳……每次训练,加德热拉都咬牙坚持,努力做到最好。“能在大海里开航母,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一切付出都值得。”加德热拉说。
服役期间,加德热拉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写道:“我来自祖国西部边陲,是中国共产党让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有机会成为一名军人。这份恩情我铭记在心,我希望自己能加入这个光荣的组织,听党话、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2020年底,加德热拉结束5年的军旅生涯,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她为同学们举办80余场专题报告会,弘扬爱国精神,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她来到阿勒泰地区的景点拍摄文旅宣传视频,振兴当地旅游事业;她投身防疫一线,发放物资、测量体温……“能发挥自己所长,为家乡、为身边的人做些事,我感到很自豪。”加德热拉说。
今年,加德热拉毕业了,她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把青春奉献给家乡。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一直是加德热拉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政治学习中,她被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优秀事迹深深打动,用青春奉献家乡热土的信念便在她心中扎了根。
加德热拉说:“既然选择成为大学生村官,我就要肩负使命,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赵彬宇
投身矿山,为能源事业出一份力
本报记者 闫伊乔
“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比期待毕业后能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出一份力。”中国矿业大学硕士毕业生赵彬宇即将登上列车,前往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矿,为高寒地区绿色矿山建设贡献力量。
赵彬宇在矿山脚下长大,对他来说,到矿山一线工作,是梦想,也是传承。“我的祖辈是国家最早的一批煤炭工人,我从小听着矿场车间故事长大。”赵彬宇深知煤炭保供的重要意义。
在就读硕士研究生的3年时间里,赵彬宇多次前往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矿山现场调研,协助导师完成项目。在位于内蒙古的伊敏露天矿,面对矿山道路扬尘多、雨季道路泥泞,易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作为项目负责人,赵彬宇一边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探索抑尘的材料与方法,一边与企业和工人多次沟通对接,倾听反馈意见。抱着“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态度,赵彬宇不断在生产一线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去年暑假,赵彬宇带领本科生赴新疆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他了解到,一些本科生缺乏去一线调研的机会,对煤矿的整体认知与体验不足。于是,在毕业生座谈会上,他提出建议,希望学校在本科阶段就能为学生提供调研机会,“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赵彬宇不仅是学弟学妹们的好榜样,也是热心负责的好班长。在就业的重要阶段,他积极与每位同学沟通,有针对性地提出就业建议,并及时发送相关就业信息,努力帮助大家找到心仪的工作。
“比起祖辈们战严寒、斗黄沙、搏风雪开矿的艰难环境,我们这一代已经幸福太多。”当记者问到赵彬宇是否后悔放弃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机会、选择条件相对艰苦的露天煤矿时,他坚定地说:“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我会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下一步,如何将现代信息、控制技术与采矿技术相融合,才是我真正面临的挑战,但我毫不畏惧、充满斗志。”
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刘德果
种植中药材,创业梦想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吴 月
“我正在高铁上,明天要与一家企业讨论药材种植合作。”6月底,毕业典礼召开前几天,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生刘德果仍奔波在路上。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拓展种植基地……让他心心念念的,是“中药鸟巢”创业项目。
湖南平江县,幕阜山区的黄精种植基地中,在立柱式气雾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下,一株株黄精茁壮生长。自2015年提出“中药鸟巢”设想以来,刘德果的创业梦想日渐清晰,并变为现实。
“让中医药得到传承创新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刘德果说,自己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种植中药材的艰辛。作为学习中医的研究生,他希望改进种植技术,生产更加优质、安全的中药材。
在学校药用植物园开展黄精种植研究,在实验室研发适用不同生长周期的培养液……刘德果带领团队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反复钻研,开发了“中药鸟巢”生态生产系统。“立柱式气雾栽培可以提高黄精的产量和品质;‘鸟巢’外层是太阳能光伏扇叶,有利于节能减排;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药农可以方便地控制温度、湿度等。”他自信地介绍。
将技术从校园“移栽”到田间地头,并不容易。“当初如果没有学校支持,我可能坚持不下来。”刘德果说,“指导老师们帮我对接了校外的专家教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也积极指导、鼓励我们参加创业赛事,对我们帮助很大。”
目前,团队联合多所高校科研力量,与公司开展合作,生产出黄精茶等产品。“最开心的是看到药农们的笑脸!”刘德果说,团队已帮助200多户药农改进种植技术,有的农户年增收上万元。
“作为一名博士毕业生,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学造福百姓。”关于未来,刘德果还有更多设想:打造生态中药景观旅游,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和中医药发展。“一步一步来!”创业的经历让刘德果懂得了脚踏实地的道理,他告诉记者,“希望我们今天的努力,在未来能够开花结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
返乡支教,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本报记者 丁雅诵
“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我愿意扎根基层,永远做这片黄土地上最忠诚的儿子,默默耕耘一生,回报党和国家。”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本科毕业生苏正民诉说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苏正民的家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15岁那年,家庭变故曾令他面临辍学风险。“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把我从困境中拉了出来。”苏正民回忆道。此后,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并考入重点大学。
走出大山,看到世界的精彩,苏正民愈发理解扶贫必扶智的意义。为帮助凉山的贫困学子顺利求学,大二时,他与几个同学一起发起“凉山阿依助学计划”。苏正民说:“只要一人每天节约1块钱,3个人攒一年,就能让一名凉山贫困学子有学上。从2019年到现在,有200多人加入我们,66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今年,苏正民本科毕业,他选择先回凉山支教一年,再继续读研。“这几年,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很大,有书读不再是难题。但如何转变山里孩子的观念,让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这是我接下来想做的事。”苏正民眼下有一个目标——为凉山的孩子们建立乡村书屋。“目前我们在西昌已经建起一座公益书屋,那里有很多搬迁户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少家庭缺乏阅读、学习的环境。有了公益书屋,孩子们就可以在周末、寒暑假来这里读书、自习。”苏正民说。
苏正民的网名叫做“凉山野玫瑰”,他解释道:“在我的家乡,山上有很多索玛花,我们都叫它高山玫瑰,即便在最艰苦的地方,它们依然能够盛放。我希望自己像索玛花一样,在大凉山里灿烂绽放。”谈起未来的打算,苏正民很坚定:“我会回到家乡,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投身有意义的事业,为家乡更加美好、为乡亲们更加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