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权威发布)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本报记者 韩 鑫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1日   第 10 版)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开展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的主要考虑是什么?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聚焦哪些问题?在6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整治,收费项目逐步减少、收费行为更加规范、企业负担不断减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部分领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仍时有发生,形式上也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当前着力为企业减负的大形势下,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以及收费主体不落实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问题。

  杨荫凯表示,四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就是要严厉打击各类涉企“三乱”和不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等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聚焦社会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具体包括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领域,重点整治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惠企收费政策、收取明令取消的费用、强制捆绑销售、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

  据介绍,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从6月持续到11月,将分为部署准备、分领域自查自纠、联合检查、总结评估4个阶段。“与以往相比,此次整治行动涉及内容更广、更加注重协同治理、更加注重社会监督、更加注重健全长效机制。”杨荫凯表示,各部门将坚持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在联合检查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袁喜禄介绍,对于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将着重做好“四查”:一是查工作,深入检查整体工作的部署落实情况。二是查政策,深入检查涉企收费政策的梳理和政策解读情况。三是查问题,深入检查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排查和建立台账情况。四是查整改,深入检查自查自纠,特别是问题整改情况。

  交通物流作为此次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领域,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司长卢尚艇表示,将全面梳理分析违规收费的风险点,紧盯违规收费问题,重点整治水运、公路、航空、铁路等领域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不到位、继续收取已明令取消的收费或者重复收费、规避政府规定拆分项目收费、不执行政府定价目录或收费公示制度、以防控疫情的名义向企业违规收费或者强制摊派等重点问题。

  在地方财经领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上,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介绍,目前,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185项减少至50项,减少幅度约73%。其中,涉企收费由106项减少至32项,减少幅度约70%;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少至20项,减少幅度约33%。

  贾荣鄂说,此次行动将重点整治降费减负助企纾困政策未有效落实,采取打折扣、搞变通方式侵蚀降费减负红利,相关政策红利未及时有效惠及市场主体等问题,严禁违反收费基金立项审批权限自立名目收费、扩大收费范围、提高征收标准等,确保取消、停征、免征和降低征收标准的收费基金落到市场主体。

  “整治涉企违规收费是今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重点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何海林说,下一步将及时跟踪了解涉企违规收费问题和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效,同时通过12381等服务热线,受理企业对于违规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建立完善问题清单台账和督办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金融领域,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赵越介绍,此次行动将重点覆盖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行业等领域,以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围绕服务价格管理、服务价格行为、与信贷融资相关收费事项、合作业务管理等4个方面,重点治理未按照规定披露服务价格信息、超出服务价格公示标准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少服务、利用优势地位转嫁应由银行承担的费用、贷款强制捆绑金融产品或服务等问题。

  针对行业协会商会领域乱收费问题,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柳拯介绍,今年将对去年开展的专项清理整治行动进行回头看,同时对今年新设立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自查,重点关注具有一定垄断性和强制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整改情况,特别是对银行、证券、基金、期货、资产评估等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项目加强成本审核,防止过高收费。同时,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积极为会员企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动员本行业领域的金融机构、自然垄断企业和平台型企业等会员,主动向其他市场主体合理让利,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