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本报记者 朱 隽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7日   第 03 版)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6月25日是第三十二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全国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到户各项任务总体完成……各地区各部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着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质量不高。通过土地卫片执法、耕地保护督察等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

  2018年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9.07万宗,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047人。自然资源部直接或联合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起,挂牌督办19起,公开通报222起土地违法案件。

  严守耕地红线多措并举。强法治,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改完成并颁布实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和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严管控,切实落实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明确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并新设立了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明确要求对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必须在年度内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自然资源部耕保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耕地恢复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推进,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下一步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相关措施真正落实落地。”自然资源部耕保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快推动耕地保护法等立法进程,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年度“进出平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禁止性规定等要求和政策措施将上升为法律规定,建立更加科学、简明、可操作的整体性制度体系。与此同时,要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实好“两个平衡”。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紧盯补充耕地真实性,完善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办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稳妥实施耕地“进出平衡”,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

  提高用地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决不能再以过度消耗土地资源为代价,要坚定不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们既严控新增,又盘活存量,通过建立倒逼机制,完善激励措施。”

  实施“增存挂钩”,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在依据规划严格控制总量和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深化新增计划安排与存量土地盘活相挂钩机制,推动地方下大力气盘活存量。截至目前,全国共处置2018年底前批而未供土地1372万亩、闲置土地436万亩。

  提高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门槛,控制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数据显示,“十四五”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950万亩,比“十三五”减少15%。严格各类建设项目定额标准审核,进一步严格新上工业项目建筑密度等开发利用标准。2017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审查核减建设项目占用耕地36.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17万亩。

  “无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需要土地资源作支撑。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前提下,全社会必须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全面提高用地效率。”自然资源部利用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全面修订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生成阶段节约集约用地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完善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土地要素配置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工业用地供应方式转变,健全盘活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的市场机制。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路径。

  “保耕地、促集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部耕保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耕地本身就是生态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节约集约可以倒逼少占耕地,在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的同时,释放更多生态空间,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