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25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赋能智慧津城建设

本报记者 乔 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5日   第 08 版)

  “我们的样机顺利完成了搭火作业。” 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国网天津电力滨海公司员工张黎明,回忆起这段经历仍激动不已。2019年,全球首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自主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天津上岗作业,降低了人身安全风险,提升了工作效率。

  以张黎明为首的国网天津电力研发团队持续创新攻坚,先后突破视觉识别、运动控制、环境建模等诸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技术迭代式跨越。当前,该机器人已推广至20个省份,累计开展带电作业1.7万余次;立项该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目前正着手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技术经验融入到‘鲁班工坊’的课程当中,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张黎明说。

  得益于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的产业化生产,其所搭载的轻量化机械臂、视觉传感器等先进设备也实现了广泛应用。在天津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车主泊好车后,就有充电机器人“挥”着机械手臂快速“走”来,模拟人手动作、调整力矩大小,将充电枪精准插入车辆充电口,全过程仅需几十秒,让车主体验智能、快捷的别样充电之旅。

  智慧能源技术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同样大放异彩。生态城供电服务中心屋顶的148块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为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紧张这一制约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痛点,创新部署全国首个电—光—热建筑一体化供能系统,将太阳能同时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将太阳能综合利用率由目前普遍的20%提升至65%。”该项目负责人、国网天津滨海公司员工李禹曈说。

  未来,随着智能化设备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得到更多应用,电力科技将更好地服务百姓智慧低碳生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